怎样正确评价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本商定于1945年11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是,国民党当局虽然同共产党谈判和平,但他们的主要打算仍然是通过战争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国共《会谈纪要》刚刚公布,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就颁发“剿匪”密令,调遣大批军队向华北、东北等地疾进,挑起内战,致使政治协商会议根本没有条件召开。
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为努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对国民党当局寄以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积极进行了准备,用革命的两手来对付反革命的两手。9月19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了党的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南方作出让步,收缩南方防线;巩固华北以及东北、华中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为了完成这个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在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军队和干部进入东北的同时,积极消灭来犯之敌,先后发动上党、平绥、津浦、平汉等战役,坚决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取得自卫战争的重大胜利。
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坚持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反内战运动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期,爆发了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为基本口号的一二·一运动,另外,中国民主同盟、国民党内的民主派等活动也更加活跃,从而使得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爱国民主运动的力量日益扩大,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蓬勃展开。
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和国民党统治区内反内战运动的掀起,表明国民党要通过发动内战以控制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困难。此时,限于美国的国力和民心,它不希望将过大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政府决定对国民党施加某种影响,尽可能通过“和平”的手段来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实现在国民党领导下的“统一”。虽然美国扶助蒋介石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但是,美国这种策略的转变,对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还是有利的。另外,12月17日,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发表公报,也认为“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美国政府还表示在最短时间内撤退驻华美军。
在上述国内和国际的背景下,蒋介石为了用政治手段遏制以至消灭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时争取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其进行全面内战的部署,被迫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并于当天上午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国共两党的代表外,还有部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这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当时政治舞台上左、中、右三种力量。中国共产党正确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会议期间争取团结民盟代表和其他中间人士,经常与他们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事先协商,取得一致,采取共同行动,从而打破了蒋介石孤立中共、瓦解民盟的反动方针。
会议历时22天,在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后,于1月31日闭幕。
政协决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改组后的政府为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中央政权的这种体制,相当于英国或法国的议会制和内阁制。它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宪法草案又规定,中央同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等。这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保障。
政协协议还规定,实行军队属于国家的建军原则和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以及以政治军的办法。协议还决定由军事三人小组(由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特使马歇尔组成)商定中共军队的整编办法进行整编,并按照国民党政府军令部的计划来整编国民党军队。
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积极合作下,经过反复斗争,终于通过了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五项协议。这五项协议基本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是有利于和平民主的。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破坏,政协协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