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体育的共进与比较
发展中国家体育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由120多个国家组成的,占世界总人口的70%以上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先后有70多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随之逐渐摆脱了原有的殖民地特点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许多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从其成立起便着手发展自己的体育事业。为了加强对体育运动的领导,大多数年轻的独立国家都成立了全国体育管理机构。如当时摩洛哥的青年和体育事务最高委员会办事处;塞内加尔的青年和体育部办公室;刚果(布)、马里和几内亚的体育部;阿尔及利亚和喀麦隆的青年和体育运动委员会;以及缅甸的国家体育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在政府领导下,与教育、医疗部门通力合作,为发展本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独立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教育事业以及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也有了进步和发展。首先,一些国家在对殖民主义的旧教育体制,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进行了调整。如泰国就在改革1932的年的教育体制基础上,于1960年颁布了自己的《国家教育规划》。规则保留了体育课,又增设了手工劳动,并明确提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进取精神的人”的教育目标。菲律宾也分别于1950年和1951年,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新的规定。其次,独立后的一些非洲国家,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也逐渐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如尼日利亚,除小学开设体育课外,全国13所大学中,有6所把体育列为必修课。再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校际间的比赛活动也已经开始兴起。如在泰国,每年学生们都要参加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拳击、田径等项目的循环比赛。在9月下旬的田径日,曼谷各学校的学生都要参加一年中最大的学生运动会。另外,还有颇受学生欢迎的体操和舞蹈的集体表演活动。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东非各国,还把传统的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中,并与国际比赛项目一样受到重视。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适应独立后学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开始重视起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如泰国除在1955年把1936年创办的中央体育学校升级为四年制的体育学院外,还在1958年创办了两年制的保健和体育师范学校。印度1961年创办的潘提拉国家体育学院甚至开始设两年的博士学位课程,以培养高级体育指导人员。
伴随着国际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竞技运动体制已经开始在独立后的亚非拉许多国家形成。如在印度,军队、邮电、铁路职工系统的比赛,一直在定期举行。全国运动会更是全国体育输送的一次盛会。在1954年的印度全运会上,有来自印度20个邦的1200名选手,参加了田径、篮球、体操、自行车、摔跤、拳击、游泳、水球、举重等项目金牌的争夺。并打破了33个印度国家纪录。在非洲的马里,每当马里青年周和联欢节时,便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其中仅色括有田径、拳击、球类等比赛,并且已经形成传统。在拉丁美洲国家,竞技运动也同样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并流行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会,其中足球锦标赛尤其受人青睐。进入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体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1960年巴黎第十七届奥运会上,巴基斯坦和印度运动员分别获得曲棍球比赛的冠、亚军,在自由式摔跤比赛上也登上了领奖台。特别是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和加纳的库尔特尼瓜分了马拉松比赛的金、银奖牌,使世界田径界为之震惊。在1964年东京第十八届奥运会上,发展中国家运动员再次引起了国际体坛的注目。在这届奥运会上,他们共获得3块金牌、5块银牌、11块铜牌。而在1968年墨西哥第十九届奥运会上,发展中国家运动员的成绩已经十分引人注目了。其中肯尼亚运动员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们争得了3枚金牌、4枚银牌和2枚铜牌。克依诺、特穆和比沃特成了这届奥运会的英雄人物。他们分别在1500米、10000米和3000米障碍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突尼斯运动员也在5000米比赛中夺魁。埃塞俄比亚人沃尔德继阿贝贝之后,又取得了马拉松比赛的胜利。基普鲁吉特(800米)、科戈(3000米障碍赛)、克依诺(5000米)也夺得了奥运会银牌。喀麦隆运动员巴沙拉和乌干达运动员穆克万卡则夺得了拳击项目的银牌。巴基斯坦在曲棍球比赛中也夺得了金牌。到1984年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时,28个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共夺得172块奖牌(其中金牌59块);中国运动员时隔32年后重返奥运会,就一举夺得15块金牌。在198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非洲运动员又夺得了5个长跑项目的全部金牌。从而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国际体坛的局面,改变了世界竞技体育力量的对比,并增强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提高了它们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从而促进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当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一些国家由于长期政局不稳,以致于经济十分落后,其文化、教育、体育也长期得不到发展,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训练水平和教练员水平低,运动员参加大型国际比赛的机会也很少,严重缺乏大型比赛经验;又由于科技落后,体育科研水平比较低;再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保持着妨碍体育发展的文化传统,如对妇女的歧视使阿拉伯妇女蒙面终目,不能接触社会生活,更不用说参加体育运动了……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体育的发展。
东方体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横跨亚非大陆的东方,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人类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古埃及、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诞生在这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东方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养生息,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东方体育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它有悠久历史。从原始社会起,东方人就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着体育活动,东方体育相对于主体育而言,是五光十色,灿烂夺目的,它是整个世界体育中的一支奇葩,在世界体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东方体育曾为东方乃至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对当今世界体育的发展仍起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掌握东方体育的发展阶段,准确估价东方体育的特点,对于把握东方体育的基本脉络,寻求东方体育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1.东方体育的发展阶段。
东方体育,作为世界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内在发展的逻辑关系之外,还与东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与东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东方体育的分期,也是建立在东方社会发展与东方体育发展相统一基础上的分期。参照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及其体育发展的阶段性,并考虑东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特点,东方体育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上古时期的体育、中世纪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四个阶段。
(1)东方上古时期的体育
在远古的人类原始社会时期,东方体育已经孕育萌生,但是由于东方各国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很难划出一条具体的时间界限来标限东方上古时期的体育时限,大体上讲,东方上古时期体育的范围是指东方各国迈进封建社会之前的体育。
东方在封建社会之前,尤其是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是狭隘的,上古时期的体育正是这种狭隘的生产关系及低下的生产力的反映。体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伴随着东方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艺术、科学、教育、宗教等活动而萌生,虽后期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内容逐渐增多,但此期的体育从总体上看,仍笼罩在生产劳动、宗教、教育、军事、礼仪等活动之中,还没有独立和分离出来。
(2)东方中世纪体育
东方中世纪体育是指东方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之前的东方各国体育。
随着东方国家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等进一步发展,东方各国或先或后地开始走出奴隶社会,踏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高一阶段——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东方,继四大文明古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中亚、西亚、北非以阿拉伯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圈;南亚、部分东南亚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文化圈;中国儒学影响的东北亚和部分处于中国与印度文化相互影响下的东南亚文化圈。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东方各国通向封建社会和西方殖民进入各国的途径有各自的待点,所以各国的体育也有各自的面貌。但是在千差万别之中又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内容,那就是,东方社会历史的发展,使东方人民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体育的认识发展到新的高度,此期的体育也逐渐从军事、教育、宗教、生产劳动等领域中分解出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东方近代体育
东方近代体育是指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后,东方各国取得民族解放与独立之前的各国体育。
随着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沉浸在中世纪文明之中的东方变成西方殖民者的“狩猎场”和冒险家的乐园。殖民者的入侵,在经济上瓦解了东方各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强化了腐朽过时的纣建势力,并使它们成为殖民统治的支柱。东方各国社会正常发展的历史进程被西方殖民侵略所打乱,东方被直接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这一时期虽东方各国遭到殖民侵略的情况不一,程度不同,此期的体育也显示出歧杂多样的形态。但是由于东方所在的地区和民族无一例外地遭到侵略,又使得这一时期的体育在产生巨大的震动和影响的基础上,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这一共同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源远流长的东方各民族传统体育仍然活跃在东方各国,与西方体育对立存在。二是殖民者入侵带来了西方的体育,对东方各国的体育产生了影响,东方各国在继承本民笑体育的同时,广泛地引进与吸收体操、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西方体育,为东方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4)东方现化体育
东方现代体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东方各国取得独立和解放之后的体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方各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除日本等国外,东方各国绝大部分均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民族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独立,成了东方各国所面临的共同任务。这一时期的体育,从总体上看仍循着上一时期的轨道发展。但是,这一时期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体育的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东方体育迅速崛起,打破了欧美等一些西方体育发源地的国家在世界体坛上的垄断地位,东方民族的传统体育,如武术、气功、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促进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总之东方体育有其悠久地历史,综观其发展的历史,从宏观角度可分为上古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这么四个发展阶段,东方体育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整个世界体育宝库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东方体育受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滋润和哺育,形成了含有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带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和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与同化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东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独特风貌。探讨东方体育的特点及发展阶段,它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东方体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东方体育的特征
东方体育是东方各国人民进行体育活动的产物,是东方几千年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伴随物,它处于东方各国的体育文化土壤之中。东方各国的国体、伦理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使得东方体育不能不有别于西方体育,不能不有其自身的特点。纵观东方体育,似可看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方体育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东方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东方各民族统一于整个东方民族之中,各民族体育构成了东方体育之整体。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都拥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精彩的体育项目。如:日本的柔道、剑道、相扑、弓道;缅甸的藤球、端水赛跑、妇女角力、蛙赛跑;印度的瑜伽、卡巴边、蛇船赛、象球赛;斯里兰卡的拉角、打椰子、爬树;朝鲜的跆拳道、秋千、跳板;蒙古的摔跤、射箭、马术;印度尼西亚的赛牛、跳石马、跑牛赛;马来西亚的陀螺赛、纸鸢赛;中国的武术、气功、舞狮耍龙、斗牛、龙舟竞渡、踢毽子等等,各民族多姿多态的体育活动,为东方及整个人类社会的体育历史画卷,绘上了仪态万千的生动情景,使得东方体育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2)东方体育具有地域差异性和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与同化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东方各民族各地区文明程度不一,民族间的迁徙、杂居、同化等原因,东方体育也出现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影响等现象,这种现象形成了以某一相对文明地区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圈,使得东方体育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差异性。
上古时期,东方体育形成了以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为中心向外幅射,各自拥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圈。中世纪东方体育的地域性,一是以印度为中心延伸到整个南亚、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体育;二是以阿拉伯为中心涉及中亚、西亚、北非的体育;三是以中国为中心波及东北亚、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体育。这种文化圈的形式也可以说印度、阿拉伯的体育影响着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的体育;中国的体育影响着东北亚、东南亚的体育。这种影响至今仍留有痕迹。如中国武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匪律宾、泰国等地根深蒂固,连这些国家萌发的空手道、合气道、柔道、泰拳、剑道等体育运动,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3)东方体育扎根于东方文化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东方体育是沉浸在东方文化这一特殊气息中,吮吸着独特的东方文化乳汁而产生与成长起来的,它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
东方文化包涵着东方民族的哲学、宗教、民俗、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审美观念等。扎根于东方文化中的东方体育,自然同哲学、宗教、民俗等文化诸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儒学的重德重礼,尽忠尽孝的伦理思想与武德中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技艺高,莫忘师傅劳”;佛学重视内省,摒虑静思的修炼最终达到无欲无念的思想与瑜伽以其美好的体态,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效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等,都充分地反映出体育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而使得其形成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西方近代体育的长短
1.西方体育的传统哲学基础:生命哲学
(1)西方体育精神把外在身体的力量视为生命的本质要素,这与西方文化哲学有关,西方哲学把生命劈为两半:身与心、灵与肉,彼此分属两个世界。“体育”一词的英文有:Physi-cal education(身体教育)、Physical Culture(身体文化)、Physi-cal training(身体锻炼),三者都以“身体”为对象,日本学者岸野先生指出,从最原始的意义考察,三个词都包含了通过外力作用,引导出个人能力使其充分发挥,这里“能力”指身体的力量、速度和技术,其核心是“力”,所以艺术哲学家丹纳说,古希腊,“体力与矫捷”往往“成为一邦的光荣”,“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他们“表现力量、健康和活泼的形态和姿势”。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人格“首先是天然的人体,就是健康、活泼、强壮的人体”。甚至从《掷铁饼者》、《大卫》等雕塑作品中,那“力”的线索、“力”的运动和那突起的“力块”都折射着这种以力为本质的生命哲学。而最能再现这种生命力量的便是激烈对抗的竞技体育。
(2)西方的辩证法是一种否定辩证法,总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冲突、竞争,然后在竞争和相互否定中达到新的平衡,强调的是冲突、竞争的动态平衡,典型的便是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的辩证法,西方竞技体育可以说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国际体育联合会秘书长约翰·安德鲁斯把广义体育比作一个三角形,高居于三角形顶端的是High Athletic Sport(高水平竞技运动),可见“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形式,“竞”的特点表现为第一,竞首先是一种外在身体力量的较量,虽包含了智力的、心理的因素,但也只有通过外在身体的运动才得以体现;第二,“竞”不是“和”、“柔”,而是力量、速度、技巧的极度发挥,有时甚至超过了生命载体极限;第三,“竞”是生命本质,“力”的外在化,“力”与“力”两极之间只有通过对抗、矛盾、冲突和竞争,才能再现生命本质,在体育运动中,任何二的平衡、妥协退让,都被视为对体育道德的亵渎,只要符合“费厄泼赖”的公平规律,竞争对抗越激烈,生命潜能发挥越大,越体现了体育道德,体育中的和谐精神不是妥协、退让的和谐,而是激烈对抗、竞争的和谐。所以,养生是在静态和谐中体悟生命,而竞技体育则是在力量爆发和对抗中震撼生命。
(3)生命意义、价值长寿与生命质量。“养生”这个调整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追求生命的延续。而体育竞技精神的本质乃在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单位时间的延长(长寿),而更主要是在一定单位时间里的生命质量,也就是说强调的不是无质量无效率的生命重复,而是生命过程的不断创造、征服、超越和进步。体育运动重视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Coubertin)在《体育颂》中赞颂道:“体育!你就是勇气!肌肉用力的全部意义是敢于拼搏”。体育精神是对怯懦和自卑的挑战,是对重复过去、重复他人的鄙弃,唯一是生命的“冲刺”、“破纪录”,并且时时提醒每个人:必须走完自己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创造性的生命过程,否则就会被淘汰。授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优胜者在分、秒、厘米的竞争胜利的一瞬间,去体验、去享受生命巅峰状态、生命极地境界的无限风光:快感、美感和乐趣,去确证人类征服能力、创造能力的无限性,去再现生命本质力量的不可重复性;而让失败者反复舔尝着羞愧、耻辱从而激励其下一次生命潜能的超水平发挥。所以古希腊一位老父亲得知两个儿子在奥运会上双双夺冠时,人们认为他死都值得。这个故事表明;生命的创造价值远远胜过那种重复生命的长寿价值。所以运动员有时可以为了夺冠不借以生命作抵押,这绝对不是什么生命“异化”,而是一种创造生命价值观或生命哲学,而这又深嵌在西方文化哲学中。而最能代表西方人的生命价值观的是浮士德精神。当浮士德在无聊、平庸的生活与短暂的一生二者中面临选择时,选择了后者,后者虽然生命短暂,但却可以在生活享受和事业享受中,获得一种痛快而狂欢的生命体验,他可以把丰富的人生压缩在短暂的生命旅程里充分体验。因此在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哲学里,生命的质量、效率、生命的创造、征服价值、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西方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涵,这和中国传统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的重复生命价值观构成鲜明对比。
2.工业化与近现代西方体育
二十年前,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而后扩及欧洲大陆,推向美洲,冲击亚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都是工业文化的不同体制形式或发展阶段,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相应于工业发展,从英伦三岛推展出来的以竞技性的户外运动项目为主的新的体育和运动方式,也就伴随着商品交换,通过新的奥林匹克运动推向全世界,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冲击着各民族的体育文化。
近代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坏境,即工业—商品型为特征的大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它的性质和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等自然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诸如:
(1)工业生产是一种严密分工的机在大生产,一方面它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如灵敏、耐力、力量等有新的要求,特别是身体局部功能和动作技术,另方面由于劳动者厉了机器的附属品,劳动姿势、量和强度等均受机器运转的控制,劳动往往只需要身体的某些部位的某几种姿势参与,导致劳动者身体畸型发展,于是就特别需要全面发展的体育运动进行矫,这是工业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2)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一,生活在人工制造的特定环境里,拘束大方形格局的“笼子”之中;第二,人际交往频繁,生活节奏加快;第三,人的体力活动减少,营养等物质条件变好,各种污染加重,人的体力变弱等等,这就使得人们自感觉到对身体运动、锻炼和观赏运动娱乐的强烈需要,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社会化大发展。
(3)商品交易使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成了独立的主体,这就导致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强化,人们的体育活动排斥那种大规模的组织化形式,要求在体育中发展自由个性,按自己的爱好、意志和愿望自由地选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安排自己的运动程序和内容。
(4)浓重的商品性特色。其一,身体健康程度,人体活动能力与动作技术,都成了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人们的体育活动变成了一种生产性投资;其二,各种体育活动都和目标的利益追求连在一起,这成为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种赛事都具有追求目标,经济的如奖金、奖品,直接荣誉间接经济的如冠军、纪录等,也有各种特权的目标等;其三竞技劳动同社会睹博(包括彩票)联系在一起,活动过程亦程度不同的受睹注投放者的暗中影响,失去所谓公正;其四、竞技能力也成为商品,运动员可以作为特种劳动力即运动竞技能力的所有者、进入到出售、转让的行列,形式有出场费、门票分成、服务转让费等。
(5)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首先,人们较普遍地受到了较好的生理卫生教育懂得身体动的基本规律和技术,能够自主自觉地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其次,人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对人体机能的变革途径和方法以及人体机能的发掘达到了更高水平,体育和运动的科学研究呈现空前的活跃状态,出现了众多科学新学科,把体育和运动提高到了科学的新水平;再次,学校的体育教学有了充分发展,受到了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证,使体育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第四、在运动项目中普遍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介入,使运动技术和人体潜能及运动竞技的程度有了更高的发展。
(6)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成为社会生活的内在主导,竞争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竞争机制也进入了体育领域,成为西方体育的灵魂和核心,一是对运动赛事利益目标的竞争,成为体育文比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对人类最高荣誉的追求,导致了全世界体育文化的统一化发展;三是由于竞技运动是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所制定的共同遵守的规则,保证竞技在“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竞争使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向合理、正常的方向发展。
(7)情感发泄和追求心理刺激、娱乐。由于人们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竞争中,时时刻刻都受到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方式的挑战,人们的心中郁积着种种失落感,造成心态失衡,通过对竞技运动的参与和观赏,正可以使之获得发泄,重获心理平衡。
(8)形成了运动竞技的独立产业:社会出现了对运动竞技娱乐观赏的消费需求,运动竞技能力变成了商品,运动竞技成为社会上的有利可图的事项,于是便产生了专门从事运动竞技能力生产和交易的职业集团,这就是以运动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职业运动组织,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商品生产行业,这是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而言之,西方近现代体育是在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制约下,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的体育,也是适应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市场竞争机制密切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同竟技文化密切难分的体育形态。它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商品性、竞争性、自觉性、社会性等特色,完全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种种需求,这是建立在工业文化巨大发展的基础上的体育文化。
3.西方体育的长处
从西体育的运动的结构方式来看,第一,各种项目运动都规定一个竞争的直接目标:冠军、金牌、纪录,并规定了达成目标的具体标准,促进了人们去追求高难动作、战术和身体机能去争取“更高、更快、更强”;其次,为了争夺目标,特别重视人体的外部运动,即以运动神经系统支配的全身或局部肢体的外部空间运动为主,按项目特点进行人体运动,特别强调运动专项素质和技术的训练;再次,由于器官(肌肉、骨骼等)激烈运动的棘激或负荷,肌肉产生相当强度的收缩运动,需要大量的三腺磷的分解组合以及因糖、氧的供应,同时乳酸、二氧化碳等废物的排出,进行强烈的内外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也就促进了血液循环、气体交换、食物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等机能变化,达到了身体功能的强化或优化。这便是西方体育对人体功能进行变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西方体育对人自身自然进行变革的将运动手段与目的相联系的明显程式。
4.西方体育的局限
第一,西方以竞技为主导的体育,运动和锻炼的直接目标不是对自身机能的优化,而是对竞争目标的追求,也就是讲体育运动和直接追求是在于利益目标,而变革和优化身体功能的目标变成了潜在的,隐藏于竞争目标之后的,使人不易重视的次要目标。这就必然造成了运动同体育目的矛盾冲突,形成了为要追求目标而损害身体健康的有害倾向,诸如过度训练、肢体片面发展、运动片面发展、运动伤患、兴奋药物的伤害、体重变比的折磨、运动竞技中的相互故意伤害等,严重阻碍了体育本质功能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有违于体育之道。
第二、西方运动结构中特别强调身体的外运动,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就是生命体的空间外运动,不是把人的生命体作为一个内部运动与外部运动协调统一的整体;从生命科学的意义上讲,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系统即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运动锻炼更重于运动神经系统的运动锻炼,因此,我们说人体生命机能的优化,首要的是要进行从大脑到腹腔脏器内的运动锻炼,西方运动结构显然有其偏缺与不足。
第三、西方运动方式不重于人体生命功能的整体优化,而重于专项运动素质或运动技术的高度发展,这种运动方式对那些具有特殊身体和心理条件或天然禀赋的青少年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对广大社会成员则成为观赏与娱乐的手段或方式,成为体育的旁观者;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终日忙忙碌碌,在紧张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他们缺少的不是身心的激烈运动(当然也有相当的运动不足症患者),而重要的是对身体各部由于积摘过多造成的无序进行调整,使之达到新的有序态,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动静调节,即静中有动,柔中有刚,阴中有阳的运动锻炼,从而求得机体的阴阳协调,动静平衡,这才是生命功能整体优化的重要途径。而西方体育恰好缺乏这一点,因此,西方体育的社会有效性便受到限制,特别是老年人更缺乏适应的运动方式,现在,西方许多体育人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正在探求矫正之途径。
西方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更高一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各种体育文化都要向之汇流的总潮流,这是不可抵拒的历史趋势,
这对此,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但是,它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它也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合于人类体育之道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当代,更应当从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更高远的目标出发,对其优劣利弊进行权衡与研究,加以取舍,切不可陷于盲目之中。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 上一篇: 现代体育的科学化
- 下一篇: 英国,现代体育的鼻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