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趣味语文正文

古代的学制是怎样的?

xiawuyouke 趣味语文 2022-11-22 11:02:38 69 0

古代的学制是怎样的?

时期,已经有了官立的学校,当时称为序或庠,到西周时期,学校的建制已经较为发达,《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讲,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1年考察辨明志向,3年考察是否专心亲近同学,5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7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到9年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坚强独立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意味着学业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西汉武帝时设立太学,是中国古代学制的一项重要进步。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十分严格,西汉时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答问,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就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当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6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3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有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科举资格,否则勒令退学。北宋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生员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生员必须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晋升。元代又将学生分为三等六斋,通过考核分逐级升斋。明代沿用了元代的积分制,入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必须先入低级班,一年半以后,学业通过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高级班,而后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八分为及格,这样就可以待补为官。到了清代,积分制已有名无实,毕业时间全凭年限来计。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相结合,虽然科举制度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影响了社会和学校对人才的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培养。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zxxedu.cn/40934.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