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老师的称呼都有什么?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都有什么?
“老师”是当代人们对教师的尊称,原本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后来由专指变为泛指。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其他的常用称呼还有师父、师傅、师长、先生、西席、西宾、山长等,其中有的称谓今天依然在使用。“师父”,因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师傅”一词是对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成,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这一称谓当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等行业的老师;“师长”则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先生”的原初意义为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再引申为老师的含义;“西席”和“西宾”,对于当今已经是很陌生的称谓,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对先前的老师桓荣依然十分尊敬,与其相处时令老师坐在靠西向东的尊位,流传开来,对老师就有了“西席”或“西宾”的称谓;“山长”之称源于五代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的事迹,人们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使得山长成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精湛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论,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中,关于教育的深刻见解可谓比比皆是。《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出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也表现出以学为乐的精神。孔子非常看重学习的兴趣,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热爱学习的人,曾自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积极地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次,冉求对孔子说自己并非是不喜欢老师说的道理,只是自己的力量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做不了。孔子对他说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力量不够,那么是在去做的途中才感受到的,可是你现在都没有开始去做,怎么可以说力不足呢,那只是你自己不愿去做罢了。孔子在此所说的实际上是强调学习的主动态度的重要性。孔子还强调学习的循序渐进和坚持不移,自言“吾道一以贯之”,告诫人们“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也极其肯定改过对于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还提出了“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思结合”“见贤思齐”等诸多非常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点,这对当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育来说不啻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 上一篇: 私塾是什么场所?
- 下一篇: 英语单词infectious,contagious的用法及区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