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六尺巷”的故事
据《桐城县志》等记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给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蘸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把信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先是很败兴,后来一合计,决定照张英所说让他三尺,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众人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豁达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使邻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有了这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贤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应该比封建时代做得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 上一篇: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一代廉吏于成龙
- 下一篇: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姚母教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