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正文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林则徐父母的教子之道

xiawuyouke 家庭教育 2022-11-24 16:01:45 62 0

林则徐生长在福建一户贫困的塾师家庭。其父林宾日原名林天翰,是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穷秀才;其母陈帙又名文华,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知书达理,为人贤惠,颇有见识。

林则徐的父母共生养十个子女,长子鸣鹤不幸早逝,林则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一个本来就贫寒的家庭,又加上多子女,其困苦可想而知。

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林宾日幼年因生活不继而失学,直到十三岁时才读书。但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在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心力交瘁,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终于在二十九岁时以县试第一考中秀才,转年乡试补为禀生。此后他虽有官府的禀生津贴教书的微薄收入,但除了还债所剩无几,全家生活难以维持。因此,林则徐的母亲与他的姐妹们不得不长年从事女红、剪扎之类的手工劳动。林则徐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贫困家庭中。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父亲青少年时不畏艰苦、顽强攻读的故事,母亲和姐妹们在困苦中勤奋劳作的奋斗精神,加之自身从小的苦难磨炼,是林则徐人生的第一课,也是他从家教中获得的第一笔精神财富。这为他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子读书 恒至漏尽

林则徐四岁那年,父亲就把他带到自己任教的罗氏私塾,常抱他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七岁时父亲教他作文,十二岁时他又随父亲到文笔书院就学。期间,林父教子方法科学、思想进步,使儿子感念至深、终生难忘。为此,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一文中回忆说:“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父亲的教育,既谆谆教导,又循循善诱,不用激烈的言词,也没有严厉的态度,就能使人自动自觉地喜欢学习;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与道理,一定要教你怎样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深奥难懂的学问或道理,他就用新鲜生动的比喻加以解释,务必使你领会理解为止,而且从来不拿竹板打人,就是呵斥的时候也非常少。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林则徐的父母还不辞劳苦,在茫茫寒夜中始终陪伴儿子用功读书。对此,林则徐回忆说:“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寒夜苦读图啊!每逢寒冷夜长的冬季,在一间十分简陋的破屋子里,外面北风在怒吼着,屋内的墙壁上挂着一盏随风摇曳的小油灯,一家大小依次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在这里教儿子诵读诗书,母女们在这里飞针走线做女红,皮肤都冻起了鸡皮疙瘩,手上冻裂了口子,竟经常这样熬到深夜。如果时下做父母的经常熬夜打麻将、跳舞逛酒吧的话,想让子女灯下苦读,恐怕很难,怕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儿女。

垂范教子 扶危济贫

林则徐少年时期家境十分贫寒。穷困到每年只有除夕之夜全家才能吃上一次素炒豆腐,一次两根灯芯的油灯;平时想买本书,他都要“每典衣以购之”。可想终年是多么的省吃俭用,艰难度日。

为了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小小年纪的林则徐就曾到闽县衙门打工,做文书抄写员。当有人看到林则徐已能打工挣钱时,就劝他父亲,家里那么困难,就别再让儿子念书了,具有远见的父亲却“惟笑不应”。

林则徐看到父母和姐妹们为供自己读书而终日起早贪黑辛苦劳累——“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总是深感不安,于心不忍,经常抢着干家务活、推让吃喝,并想放弃学业以减轻父母姐妹们的劳苦。但他母亲却十分严肃地说:“好男儿应该为远大的志向而奋斗,怎能以眼前的小事来表达孝心呢?把书读好了能够做大事,这才不辜负我们的一片苦心啊!”

尤为可贵的是,林则徐的父母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同情弱者,慷慨助人,并注意对儿子言传身教这些美德。尽管林家早已家徒四壁,自顾不暇了,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林则徐的父母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有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家揭不开锅,父亲就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三伯父,为此林则徐一家断炊挨饿。为了不让伯父得知后难过,饿着肚子的父母再三叮嘱饥肠辘辘的子女们不要说出去,“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父母的这些感人的善行和美德,这些舍己为人、急人危难的高尚身教,林则徐铭记在心,永志不忘,使他很小就形成了扶弱济贫的爱民思想。

以身作则 正直做人

林则徐的父母为人正直,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正直无私的人,经常告诫儿子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在这方面,言教的同时也为子女做出榜样。有几件事,给了林则徐十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有一次,一位富豪想用重金贿买林则徐的父亲,为其保送文童(相当于现今的保送其子升学)。对此,缺衣少食的父亲面对金钱和权势的诱惑却不为所动,严辞拒绝。

还有一次,本乡有一位品行不好的绅士,慕名以优厚的聘金来请父亲去教他儿子,父亲因为厌恶其为人而一口回绝。

另外,父母痛恨官场腐败,其厌恶之情时常溢于言表。每当父亲教书回家,常和母亲谈论耳闻目睹的那些贪官污吏的种种丑行,两人总是义愤填膺,流露出极大的愤慨与忧虑。父母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从小就在林则徐的心灵中播下了痛恨吏治腐败的种子。

正是父母的疾恶如仇、“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言传身教,才使林则徐坐端行正、终生受益。

苦心培育 立志报国

林则徐自幼聪慧过人,年仅十二岁就郡试第一,十三岁就考中秀才。父母决心把他培养为报效国家的优秀人才,所以不顾家中贫苦难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送进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拜不阿权贵、不肯向和珅屈膝而愤然辞官教学的郑光策为师。与此同时,父亲还让儿子拜被后人称为“研究今文遗说”的进步学者陈寿祺为师。

在父母及良师益友的教诲和引导下,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发愤攻读了七年,博览群书,大开眼界,读书报国的理想日渐明确,他曾在札记中写道“岂为功名始读书”,摒弃了“学而优则仕”“读书为当官”的传统思想。

在林则徐二十岁中举之后,父亲又经常带他参加本地一些知名学者组织的主张革新礼仪,反对繁文缛节、庸俗泥古,具有开明进步倾向的“率真会”的研讨活动;同时还把他引见给从小就对他时常赞赏的,仗义敢言、勇揭贪官而被诬下狱、发配新疆却始终不屈的学界先辈林雨化,鼓励他向这位有骨气、敢抗争的前辈学习。

在父母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就对诸葛亮、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深怀景仰,立志效仿。他曾多次邀集学友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赋诗填词抒发报国之志、爱国情怀。二十二岁那年,他又和学友一道发起集资捐款修葺李纲坟墓的义举,进一步表达爱国情操。

由此可见,林则徐能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官场生活中始终清廉自守、刚正不阿,成为彪炳千秋的一代廉吏,与其祖辈清廉的家风和父母苦心高尚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zxxedu.cn/41086.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