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正文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蔡元培:慈母的教育

xiawuyouke 家庭教育 2022-11-24 16:23:34 52 0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他以翰林身份参加革命,成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历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数度赴法、德等国留学考察,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毛泽东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他崇高的品质堪为世人的楷模。而他的成就有一半要归功于他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家妇人。她给予蔡元培的不只是生命的权利,还给予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勤劳、坚忍的生活态度。静静流淌在血液里的优秀品质,都得益于他年幼时母亲的言传和身教。

蔡元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替人做事以维持全家生计。蔡元培的母亲共生育七个子女,不幸的是,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先后夭折,只留下排行第四的蔡元培和长子、三子。就算这样,他们的家庭负担依旧极为沉重。蔡元培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身上。一些亲友看到周氏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便纷纷募款济助,但都被周氏谢绝了。

他的母亲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深明大义,性格倔强。她下了决心,一定要独立把孩子培养成才。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孩子大一些后,她也给人家做零活。

她自强坚忍的品格,让年仅十一岁的蔡元培懂得,艰苦的生活不能成为依赖他人的理由,自强不息会让生活焕发新颜。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展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之一——自强。她让蔡元培看到了一种希望:生活固然有着阴暗的一面,但是,自强不息终会亮生活的明灯。

由于家庭贫苦,蔡元培十岁才有机会进学校读书。而在这之前,总是母亲教他识字。母亲虽然受教育不多,但是,蔡元培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在上学前已经比同龄孩子认识更多的字。蔡元培上学后,母亲也常陪着他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鼓励他的学习。

蔡元培在《我的母亲》中回忆:“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用工(功)。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戒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但不致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

夜里,蔡元培兄弟几个做功课,母亲就在旁边陪读。有一次,当蔡元培在灯下构思苦吟时,母亲觉得太晚了,心疼儿子太疲倦了,叫他干脆睡觉去,明儿一早再叫他早起续作。黎明即起的蔡元培,竟能一挥而就,而且终身认为熬夜不如早起,这种好习惯是在母亲的教育下养成的。

母亲对蔡元培的一生影响最大,蔡元培也最爱母亲。1885年,蔡元培十七岁,那年素有胃病的母亲病情加剧,疼得厉害。他每天都在母亲身边侍奉,煎药喂饭,非常孝敬,但终不见效果。小时候,蔡元培曾听长辈讲,他祖母生大病时,叔父曾悄悄地从手臂上割下一片肉,和在药里给祖母吃,祖母吃后病愈并延寿十二年。这个故事,给幼年的蔡元培留下深刻记忆。这时,蔡元培仿效叔父的做法,毫不犹豫地从左臂上割下一块肉,和在汤药中给母亲服用,以求为母亲消病延年。1886年2月,母亲去世,蔡元培悲痛欲绝。为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他执意要行“寝苫枕块”的丧礼节,被家人劝阻后,又趁夜深人静之际,跑到母亲的棺木旁,睡草垫子,枕土石块,星夜守护着母亲,以当时社会公认的最佳形式来表达对母亲的孝敬,受到世人的赞叹。不久,哥哥为他定了一门亲事。蔡元培认为母亲丧期未过,有违孝道,恳请哥哥取消了婚约。直到1889年4月,母亲丧期满后,蔡元培才与当地姑娘王昭结婚。

在《自写年谱》中谈家世时,蔡元培更多地提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影响:“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晚年,旅居香港的蔡元培改从母姓“周”,取名“周子余”,以示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zxxedu.cn/41090.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5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