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鲁迅的家风故事
谁也不能否认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被誉为“东方高尔基”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但文章出众,而且心性良善,这离不开他家的好家风。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饱经痛苦磨难的女性。一连串的不幸,使这位坚强贤惠的女性立下了一条家规:“用坚强抵御软弱,用笑脸抹去泪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绝不倒下。”
正是在好家规的熏陶下,鲁迅从小就学会分担母亲的重担。他秉承母亲的性格,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屈从别人,对母亲特别孝顺,从不顶撞。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的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等她喜欢的作家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偶尔回家去看望母亲,鲁迅都不忘亲自为母亲的老寒腿拔火罐儿、去风湿,陪同母亲到香山、碧云寺、钓鱼台等地游览……从1930年到鲁迅逝世,六年多的时间里,他写给母亲的书信就多达116封。鲁迅不仅在家书里向母亲报平安,免得母亲挂念,还经常把近照寄给母亲。母亲收到鲁迅寄来的照片,常放在枕边,想念时就拿出来看看。也同样是出于孝心,鲁迅对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直到临终前才在给母亲的信中说出了自己患有肺结核的实情。
这种对家风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鲁迅对母亲的孝顺上,更体现在他对儿子周海婴的悉心教导上。
鲁迅注重理解孩子。他说过:“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发达。”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一个鱼丸放到自己碗里,吃了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便夹起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之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斥责海婴。见此情形,鲁迅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原来,在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于是,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责是不对的。”
鲁迅注重指导孩子。他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鲁迅注意培养海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他常常给海婴讲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他记得自己读私塾时,曾问先生什么叫“怪哉”,先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他绝不愿意海婴也遭受这种不能问和不敢问的冷遇,他总是启发海婴提问。海婴稍大,开始用童心探索世上的奥秘时,就用一串串的问题去打扰父亲了。海婴的问题尽管是幼稚荒唐的,可有的问题却大胆地触及了世界的本源。对这一切,鲁迅总是含笑地倾听着,耐心地解释着,尽量不使海婴失望。
鲁迅注重解放孩子。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没有海婴之前,他除了到书店去,其他的杂货店是头也不回地走过的;有了海婴之后,他就常到玩具摊上,留心给小海婴拣选玩具。凡是能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发展智力、陶冶情感的玩具,只要能够办到的,鲁迅都尽力满足孩子需要,使孩子能充分享受童年的欢乐,在游戏玩耍中解放双手,获得教益。一次,他给海婴买了一套木匠工具,让海婴模仿工人劳动。海婴得到这套玩具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拿着它到处敲敲打打,俨然是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的一位朋友,曾送给海婴一辆三轮脚踏车,海婴天天骑它,骑破了,就恳求父亲再买辆新的。鲁迅尽管平时生活十分节俭,可是看到孩子整天骑车锻炼,人变结实了,心里很高兴,就很乐意地给海婴买了辆新车,让他骑车到附近公园去玩,去锻炼身体。海婴对新异的东西,特别留意和喜欢。一次,海婴见邻家有一架留声机,感到十分新鲜,可主人只允许他听听、看看,不许他用手摸。海婴充满着好奇之心,回家后,婉转地向母亲提出买留声机的要求,并通过母亲向父亲转达这个愿望。后来,母亲告诉他,只要他不打扰父亲,可以考虑。不久,鲁迅就托内山先生买了一架留声机。从此,鲁迅休息时,总是和海婴一起摇留声机,欣赏音乐。后来,小海婴又迷恋于留声机的构造,千方百计地要把它拆开来看看,鲁迅和许广平谁也没有阻止他……
许广平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 上一篇: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
- 下一篇: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胡适的家教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