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正文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柳亚子的家风故事

xiawuyouke 家庭教育 2022-11-25 17:26:18 81 0

柳亚子(1887—195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柳亚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柳亚子生活在中国发生巨变的时代,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经济掠夺、政治干预和文化渗透使得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分崩离析,中华民族不屈的性格又力图冲出逆境重整河山,这场博弈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成为近代史中的主旋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变革必定波及家庭。柳亚子是一位敏感的诗人,又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柳氏家庭的一些故事鲜明而前卫地反射着时代的变迁,读来既有情趣,又能开拓思想。

柳亚子在《我的儿童教育观》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我对于儿童教育,是主张自由放任的。”跟随阿爹(苏州孙辈称祖父)柳亚子长大的柳光辽,对这句话体会尤深。

众所周知,柳亚子是著名的诗人,又是南社创始人,旧学造诣深厚。1950年柳光辽读初中,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讲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就动了心思,要用这个法子考考柳亚子。一天晚上吃蟹,柳光辽觉得时候到了,就指定以吃蟹为题,请阿爹仿照曹子建旧例,七步成诗。柳亚子兴致很高,不仅当场交卷,而且成诗两首,超额完成任务。这就是《十月七日夜,戏示光辽两绝句》,后收录在《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但是,柳亚子却从来没教过柳光辽作诗,更不会督促小孩子背诗,甚至不鼓励光辽在古文上下功夫。柳亚子认为旧体诗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用典,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思想。柳亚子的书法也有一定的名气,抗战时期就曾经定出鬻书润例,但是对光辽的描红临帖,却连看都不看一眼。

柳光辽迄今记忆最深刻的,是1954年与阿爹的一次谈话。柳光辽回忆说,这是他跟阿爹唯一正儿八经的谈话。当时,柳光辽虚龄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因为受到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影响,决定应征参军,投考当时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柳亚子那时也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祖孙二人的谈话是平等的,在柳亚子房间的方桌边展开。柳亚子奉劝孙子多考虑照顾一下体弱多病的母亲,问他是否可以改变主意。但是一心想成为“最可爱的人”里的一员,光辽反倒把母亲托付给了柳亚子。柳亚子当时默然,一句话也没说。

七十九岁的柳光辽回忆起这一幕,说心底总会“掀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浪涌,不能自制的强烈的感情浪涌”。柳光辽动情地说,随着岁月流逝,那次谈话的记忆不但没有冲淡,反而不断地加深,不断增添新内涵。柳光辽说,这是一堂爱的教育,也是一堂人权课。从自身的经历说法,柳光辽说阿爹特别尊重人权,即使出于对后辈的关爱,也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绝不会剥夺孩子们的决定权。而且柳亚子也从来不把子女作为个人私产,给他们套上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种种枷锁。

柳亚子的小女儿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父母亲对我们的管教并不严,也从不督促我们做功课,一切要我们自觉。但是我们被教以一定的礼貌规矩,例如,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说谎,长辈们常做榜样给我们看,证明大人是不说谎的。上学要勤,不迟到,不旷课;功课要好,做个好学生。”“家教的另一个内容是节俭,大厅里挂着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我脑中。在小学里,每逢下雨,不能回家吃午饭,我总把领来买包子吃的三枚铜板省下一枚。父母亲鼓励我们把压岁钱、省下来的零用钱存在他们那里,不要胡乱花用。我们也不准骂人打人,我不记得家里有打人的事,父亲对仆人们更是非常客气。我们还被教育要同情穷人,不要轻视他们。这是一个典型的崇尚诗书礼仪的家庭。”“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吃饭时若有饭粒掉在饭桌上,‘笃笃笃’,外祖母会用筷子头敲敲桌子,提醒你把饭粒捡起来,这使我渐渐养成了饭后台面清、碗底清的习惯。”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zxxedu.cn/41154.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8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