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齐白石的家风家教故事
齐白石(1864—1957),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4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作品传世,是近代中国艺坛的奇葩,尤其是他的花鸟草虫画和虾蟹画,不仅独步当代,亦可谓前无古人,是唯齐白石始有的绝妙艺术。
齐白石是一位真正称得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造诣的精湛和风格的独特自不必多言。让人尊敬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和铮铮铁骨,也同样举世闻名。而所有这些,究其根本,得益于他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响的母亲对他的教育。
勤劳吃苦的精神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白石铺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全家仅有几间破屋和一亩水田,每年只打五六石谷,不能养活全家,父亲和祖父还要卖零工。齐白石的母亲是一位精明强干、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
幼年时的齐白石,常看见母亲不停地忙碌着。她一个人纺纱织布,为全家的衣着操持着。母亲在家里养着十几只鸡鸭,一家人却不舍得吃蛋。母亲靠养鸡养鸭卖蛋换来的钱,买家里日常所用的油盐。
一家人的破烂衣服,都是由她浆洗缝补。母亲常对他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齐白石从小养成了勤劳吃苦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齐白石渐渐发觉,母亲这种在穷苦日子中流露出来的坚强和韧性,给他日后坎坷的生活以许多精神上的支持。
做人要有骨气
齐白石的父亲齐以德老实寡言,而母亲则刚强豪爽,好为左邻右舍的穷人打抱不平。小时候,齐白石亲眼看到,母亲敢于和地保讲理。每当父亲受到人家无端欺侮的时候,出主意反击的一定是母亲。
齐白石六岁那年,有一天,他们邻村黄茅堆子有位巡检要来。巡检只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但是,排场却弄得很大。那人坐在轿里,有专人拖着竹板吆喝着开道,在很少见到新鲜事物的乡下,大伙儿都赶着去看热闹。
隔壁的三大娘来叫齐白石一块儿去。母亲问他:“你去不去?”齐白石说:“不去!”母亲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别扭,不肯去,你就自己去吧!”
齐白石听见母亲说自己别扭,以为一定是自己的话惹她不高兴了。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母亲笑着对他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
母亲的这番话给了齐白石很深的影响,他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母亲的话,他永远记在心里。在母亲的影响下,齐白石从小就养成了不慕官禄的倔强性格。
齐白石四十岁那年外出游历,到陕西时,有人推荐他当“内廷供奉”,这在别人看来是极好的晋身之阶,齐白石却婉言谢绝了。
到北京时,北京有位官僚想为他捐一个县官,齐白石也同样没有接受。因为他牢记着六岁时母亲说的话:“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他一身傲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人品重于画品
齐白石七岁那年,母亲送他进学堂。由于家境贫寒,齐白石只上了半年学,就不得不辍学了。他帮家里干一些杂活,如浇菜、砍柴、放牛、捡粪等。放牛的时候,齐白石“牛角挂书牛背睡”,勤奋地学习、画画。有时,到了忘情之处,他就会把母亲交办的事情忘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母亲很体谅儿子,从来不责备他。十四岁那年,家里送他去学木匠。齐白石跟着师傅学习雕花,他很快学会了师傅的刀法,并借鉴小说上的插图,创造了很多新的人物形象。雕花木工离不开绘画,齐白石萌发了学习绘画的强烈愿望。母亲不顾家中的贫苦,支持他学习绘画。
从此,齐白石开始了自己学艺的生涯。他四处拜师学习绘画技巧,二十五岁那年,他结束了十一年的木工生涯,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终于成为著名的书画大家。
每当回忆起那段日子,齐白石总会感叹,母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决定他命运的人。家里再穷,母亲也支持他学习绘画,并帮助他最终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最珍贵的是,她坚持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儿子再穷也要有骨气,教育儿子鄙视旧社会的官僚。她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刚强、正直、富于正义感等优秀品质都传递给了儿子。
齐白石那倔强、坚韧不拔而又有几分高傲的鲜明性格,都是母亲教育和影响的结果。这是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可贵品德。齐白石自己曾经说过:“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他的崇高品德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而赋予他崇高品德的正是他的母亲。
- 上一篇: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丰子恺的家风家教故事
- 下一篇: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闻一多的教子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