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趣味知识正文

古代的成年礼都包括哪些?

xiawuyouke 趣味知识 2022-11-27 16:58:13 221 0

古代的成年礼都包括哪些?

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早在周朝就有了。

男子行加冠礼,即在男子20岁时,由主持仪式者为男子戴3次帽子,称为“三加”,分别为“缁布冠”“皮弁”“爵弁”,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传统冠礼中还有“命字”,即由嘉宾为冠者取新的字号,冠者从此有了新的名字。女子在15岁时要行笄礼,但是规模比冠礼要小得多。主要是由女性家长为行笄礼者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

举行成年礼,地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秦汉以后的成年礼仪,大多遵守《仪礼》的规范进行,唐宋以后,成年礼已逐渐式微,部分成年礼仪式举办大多依附于民间信仰。

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有的过程十分隆重而且带有考验的性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保留。比如,穿裙子、穿裤子是云南永宁的纳西族、普米族的成年礼。男女在13岁以前只穿麻布长衫,到了13岁方可举行穿裙子、裤子的成年礼。女孩由母亲穿裙子,男孩由舅舅穿裤子。穿完以后,长辈向他们赠送礼物,表示祝贺,从此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同时也要下地劳动了。此外,不同少数民族的成年礼的仪式各有不同。比如黎族、高山族是黥面文身,在面部或身体的一些部位用骨针之类刺上花纹,涂上颜料。而布朗族、傣族等则是以染牙齿作为成年的标志。

“说媒”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到今天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封建社会曾有这样的俗语:男女授受不亲,它所强调的就是“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若要“结丝罗”“谐秦晋”“通二姓之好”,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这种说合,就叫“说媒”。新中国成立之后,“说媒”曾一度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工作的人,通常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关于月下老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休息,在月光下翻看一本大书。韦固很好奇,就问老人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本书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告诉他:“口袋里装着红绳,是用来系男女的脚的,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他们会结成夫妇,即使远隔千里之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由。

“红娘”是媒人的另一个雅称。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巧设计谋,最终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在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的《西厢记》中,我们发现其中的红娘被塑造得更加聪明可爱。后来,人们便以“红娘”代称媒人,这一称呼明显能够感受到人们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媒人在说成一桩媒后是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的,这些钱财被称为“谢媒礼”,通常用红包包好,称为“红包”或“包封”,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这笔钱连同送给媒人的谢礼,比如鞋袜、布料、鸡、肘子、物品等,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在第二天就要去引导接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或“启媒”“发媒”。

在旧式婚礼中,媒人还被称为“伐柯人”,说媒则叫做“执柯”。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媒人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帖,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zxxedu.cn/41232.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