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是什么节?
人日是什么节?
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七元节。此节今天虽已消亡,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大节。人日节最早的记载是汉东方朔的《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则所生物育,阴则灾。”这是以天气的阴晴来预测一年的物产与人事:那一天晴,则相应的人畜两旺,阴则有灾。但岁后八日为什么与这些家禽家畜相联系呢,并且还与人相联系呢?这可能与中国远古神话的女娲造人说有关。《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中国的神话认为,人是女娲娘娘用黄土所造,因捏泥捏不过来,于是用绳子甩泥浆以为人。《太平御览》转引《谈薮》注云:“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
从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确相信女娲造人说,并且在岁后的第一天至第八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人与谷。从神话的角度来说,人日就是人的生日,也是家庭的生日。正月初七正式成为人日节可能在晋代。《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登高赋诗。”当时,人日的各种习俗已经形成,如吃七菜羹、剪彩人、互相赠送华胜(妇女的头饰)、登高踏青等,这标志着古人已经把人日当成了节日。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早在西汉汉文帝时,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他因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下令民间也都挂灯。后来这种佛教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的节日。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后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内容不断变化。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3夜,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北宋延长到5夜,出现了猜灯谜活动。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又增加了戏剧表演。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元宵(又称汤圆),有团团圆圆之意。一般认为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结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