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写作背景(《秋天的怀念》赏析)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一位坚韧无私的母亲对儿子真挚、细腻、深沉和伟大的爱,同时也展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文章对母亲的刻画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实现的,在“我”发脾气时,母亲会“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眼边红红的……一系列描写,像不像你遭受挫折时颓唐难过时父母帮不上忙却为你心如刀绞的样子?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也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文中还写道在我瘫痪后,母亲侍弄的花都死了,无比喜欢花并且长期侍弄花的母亲,怎么会把花养死呢,恰恰是因为母亲为了照顾我,根本无心无暇顾及生活中的其他,这些细节,都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菊花这一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并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文章中,母亲多次邀请我去北海看菊花,并且在最后一自然段写“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们都知道,自陶渊明后,菊花便被后人赋予了许多高尚的文化内涵,如隐逸,高洁、坚强等,在本文中,菊花的特点,一方面指向母亲身上具备的品质,那便是对我的那份热烈而深沉的爱,以及在艰难生活中不屈的品格,同时,如菊花般高洁的母亲,用她那高洁无私的爱和包容,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从痛苦无望转向阳光、坚强。
因此,文章借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表现了“我”身残志坚的信念,寄寓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总之,《秋天的怀念》从不以以曲折巧妙的情节取胜,它能成为经典,完全是以为它从平淡甚至是痛苦的生活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来打动人,它让你知道,纵使你被全世界抛弃,只要有一份爱在,就会如微光般指引你好好活下去。
【赏析】
《秋天的怀念》一文写于1981年,此时,史铁生30岁,正因病情加重在家疗养。在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因而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已经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在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此来纪念他的母亲。
此文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不仅表现了母爱的细腻、深沉、博大和无私,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与无限的怀念。这一切都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正如河南大学文学院胡山林教授所评价的:“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 为此,我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入手,抓住句子中重点的字词来对文章进行赏析,在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的同时,也学习大师通过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洒得淋漓尽致的写作方法,以及不再向病痛屈服,而是以此为动力,努力做生活的强者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抓住文本重点词句赏析文章,是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路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加强词语的积累,还能在语境中把握词语的灵活运用,来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最高境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