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课标正文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xiawuyouke 新课标 2022-11-30 18:03:34 96 0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注释】

  1. 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6. 绿:吹绿,拂绿。

  7. 还:回。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译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赏析】

瓜洲在长江北岸,与京口隔江相对;从京口再往钟山,也不过只隔了几座山。钟山所在的江宁,是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王安石罢相后为自己选择的终老之地。此时是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正在进京第二次拜相的途中。这时距他熙宁二年(1069)第一次拜相开始推行新法已有六年,距他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不到一年。此时的王安石,经历了推行新法以来的各种非难抨击,经历了政坛上的各种风波,心情与他六年前第一次进京拜相时已大不相同。刚刚渡江北上,就已回首瞻望。他知道前路将是艰难险阻,成败难料,而身后则是江南二月,草长莺飞。还没有离开,他已在希望着早日回来。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王安石在“绿”字上的反复推敲修改。据说看到过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手稿,最初写作“又到江南岸”,“到”字被圈去改为“过”,又先后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相比于其他几个字,“绿”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再辅以春风、明月,这美丽的江南的确值得王安石念兹在兹。

王安石的心愿也很快得以实现:一年后,王安石再次罢相,退居江宁,终老于此。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怀乡诗。

诗人之所以离开钟山,离开京口,离开瓜州,是为了有一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为了功成名就之后,明月皎皎,照着诗人荣归故里。诗人不仅爱家乡,爱江南,更爱国家。他试图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从而使得江南更美,京口瓜洲更美,钟山家乡更美。有国才有家,离家赴京主持变法不是不爱家,相反是为了更好的爱家。

京口和瓜洲,一水之间,能迅捷抵达彼岸;回望钟山家的方向,只是隔了数重山。这是写“思乡之情”。钟山、京口、瓜洲,这些熟悉的地名,将叙述的空间拉长,将叙述的视延展,便于从“小我”的境界上升到“大我”的境界中去。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一水间”,言离家之迅捷,离家之不舍。“只隔”,言距离之近,而归家不得。纳兰容若“山一程,水一程”漂泊异乡、梦回家园的叙述方式想必正是脱胎于此。泊船瓜州之际,回首钟山之时,对于家乡的深情,油然而生。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一草一木;皎洁的明月,何时才能照我返还家乡呢。这是写“变法之无畏”。整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一个“绿”字,这个“绿”,不仅仅吹绿了我们看得见的江南草木,更吹开了我们看不见的变法宏图。“春风”代表着生命力,也代表着变法改革。“明月”,代表着美好,也代表着人格的高洁。一个“还”字,题,又回到了思乡的主旨上。

整首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无畏,是深情与梦想兼具的绝妙好诗。春天到了,希望大家早立志,早梦,不负春光,砥砺前行。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zxxedu.cn/41603.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9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