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茅盾的家风家教故事
茅盾,1896年7月4日诞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观前街一个姓沈的家庭里。他名德鸿,小名燕昌,字雁冰,“茅盾”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也是他120多个笔名中使用频率最高、有国际知名度的一个。沈氏人口众多,追根溯源,乌镇的沈氏多出自吴兴沈氏。茅盾祖上原是乌镇附近的农民,后移居镇上,开了一家加工旱烟的小作坊。茅盾五岁时,母亲陈爱珠想让他进沈家私塾读书,但父亲沈永锡不同意,说是家塾的老师是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教书不认真,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套老古董。沈永锡的意思是让茅盾学点科学知识,将来有用。陈爱珠觉得很有...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林伯渠的教子故事
林伯渠(1886—1960),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安福(今湖南省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林伯渠对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林伯渠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端端正正地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名章,作为时刻警醒自己的座右铭。林伯渠...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闻一多的教子故事
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生活的追求。1928年出版代表作《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怒斥国民党反动统治,号召人民起来战斗,会后遭特务暗杀,英勇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曾经跟闻一多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马学良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闻一多先生老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闻一多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挑完了,他...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齐白石的家风家教故事
齐白石(1864—1957),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4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作品传世,是近代中国艺坛的奇葩,尤其是他的花鸟草虫画和虾蟹画,不仅独步当代,亦可谓前无古人,是唯齐白石始有的绝妙艺术。齐白石是一位真正称得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丰子恺的家风家教故事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漫画大师,他的作品诗意清雅,很有哲理性。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在教育子女方面没有长篇大论,却在细节中言传身教,给予子女最温馨的教育。幼女丰一吟,与大师相处最久,从中受益匪浅。那时丰子恺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每次拆信封时,丰一吟都习惯性地把拆下来的那个小纸条随手扔在地上。丰子恺并不说什么,只是亲自弯腰拾起碎纸条扔在纸篓里,如此数次,女儿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把小纸条放在纸篓里。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对人要有礼貌。家中有客人来,他会锻炼女儿给客人盛饭。有一次,丰一吟在给客人盛好饭后,单...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严父钱基博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号潜庐,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六岁撰《中国舆地大势论》,发表于《新民丛报》,深得梁启超赞赏;撰《说文》,发表于《国粹学报》。1909年,江西提法使陶大均看到他的文章,“骇为龚定庵复生”,遂招之入幕,待之如上宾。那时他年仅二十二岁。钱基博“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以至“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他博通经史子集四部,以集部之学见称于世,有“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大名鼎鼎的张謇赞其文章“大江以北,未见其伦”。国学大师钱穆说自己“同事逾百人...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柳亚子的家风故事
柳亚子(1887—195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亚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柳亚子生活在中国发生巨变的时代,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经济掠夺、政治干预和文化渗透...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十八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当外国人都在歧视中国人的时候,吉鸿昌在自己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真可谓是爱国名将。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吉鸿昌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昌回家探望,看到父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一定铭记照办。”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冯玉祥教子二三事
冯玉祥(1882—1948)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不仅在政坛叱咤风云,而且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流传着不少感人的故事。做有志气的人立身先立志,冯玉祥将军很注意这个问题。他经常对子女说:“你们几个孩子,还没有走上社会,爸爸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做有志气有出息的人,今后都成为对民众、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子冯洪达留学美国时,他每次给儿子去信,总要细心地附上关于国内政治大事的剪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做个有志气的人呢?冯玉祥对子女们说:“要紧的是学本事,学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彭湃不吃偷来的石榴
屠格涅夫说过:“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一个不懂得洁身自爱的人,是不会受人尊敬的。学会自爱,就是要知道自己爱护自己,珍惜自己的名誉。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彭湃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彭湃六岁开始上学,在学校里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天放午学,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校门。当路过一处大院的围墙时,有个同学突然嚷了起来:“瞧,石榴!”大家抬头看,看见高高的围墙上面伸出了一条石榴树枝,枝头上面挂满了红艳艳的大石榴,大家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好大的石榴啊!”“红通通的!”“一定能把...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
赵一曼在《滨江述怀》中写道:“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为国为民而弃“小家”,跋山涉水也无所畏惧的豪迈志向跃然纸上。她深深懂得国之将亡,家何以存?诗中那种雄壮奔放的格调,乐观积极的态度,胆魄过人的勇气,炙热如火的爱国主义激情,使我们对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她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那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黄炎培的家教故事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我国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杰出教育家、政治家和诗人。著有《中国商战失败史》《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八十年来》及诗集《天长集》《红桑》。作为一个教育家,黄炎培十分关心儿女的成长。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他的儿女们得到了健康成长,他们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深厚至极。黄炎培对子女非常关心和爱护,但不许孩子们乱用钱。他和妻子也从来不乱给孩子们零用钱,而且要求孩子们花钱要一一记账。直到孩子上了中学,手中经常也是只有少量的钱,有一块银元就是多的了。但是,对于孩子们帮助贫穷困难的同学,...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李苦禅教子的故事
李苦禅(1898—1983),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励公,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六十余载,其花鸟大写意画独具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其国画如著名的《松鹰图》《育鸡图》《水边即景》等,笔法大气,气势磅礴,形神兼备,是国画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教冼星海唱歌的人
冼星海是我国优秀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五百多首革命歌曲,其中,有闻名中外的《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等,被毛泽东同志热情地称赞为“人民的音乐家”。可是他懂得的第一支歌是他母亲教给他的,“音乐要为人民”的道理,也是他母亲教给他的。母亲是冼星海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冼星海的母亲叫黄苏英,是个农家女儿,艰苦生活的磨炼,使她养成了坚强的性格。丈夫死后,留下他们孤儿寡母,虽然生活更加艰难,但她并没有向穷困低头。她忍悲含痛,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上。她认为,穷不可失志,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她抱着心爱的儿子,面...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徐悲鸿教育女儿的故事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擅长画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两年后,九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胡适的家教故事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只一味责怪,不甚得法。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鲁迅的家风故事
谁也不能否认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被誉为“东方高尔基”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但文章出众,而且心性良善,这离不开他家的好家风。鲁迅的母亲是一个饱经痛苦磨难的女性。一连串的不幸,使这位坚强贤惠的女性立下了一条家规:“用坚强抵御软弱,用笑脸抹去泪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绝不倒下。”正是在好家规的熏陶下,鲁迅从小就学会分担母亲的重担。他秉承母亲的性格,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屈从别人,对母亲特别孝顺,从不顶撞。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
“好好说话,好好做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叶圣陶很重视教育儿女。只要关乎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叶圣陶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叶圣陶...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陶行知的故事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自立歌》)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位朋友家去,听朋友的夫人说自己刚打过孩子。陶行知忙问怎么回事。朋友的夫人指着一块被拆得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行知,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蔡元培:慈母的教育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他以翰林身份参加革命,成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历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数度赴法、德等国留学考察,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和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
-
近现代家教故事选读:梁启超的家风故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个个成就不凡。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因此传出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梁氏的家风与家教,要从梁启超的早期教育谈起,至少有三个至亲的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他的祖父,二是他的父...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俞樾的家风故事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其治学领域十分广泛,以经学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此,对于文学、史学、诸子之学亦有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俞樾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书》。俞樾还是一位教育家,他曾常年执教于东南各地的书院。同治七年(1868),俞樾出任海内闻名的杭州诂经精舍山长(即书院院长),今天坐落于杭州孤山南麓的俞曲园纪念馆,正是俞樾任诂经精舍山长期间的住所。俞樾在诂经精舍讲学时间三十余年,国学大师章太炎、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都是他的弟...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曾国藩的家风故事
衡山余脉间,涓水源头处,有一处宛如荷叶般的盆地,是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在这里,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成长地黄金堂等多个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留存至今。在这些古朴恢宏的古建筑群中,有不少楹联广为传颂。比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这些楹联之中,最能体现曾国藩家训思想的当属悬挂于其出生地白玉堂正厅两侧的这副楹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通‘悌’)同科”。意为居家过日子,勤于劳作、生活俭朴是最根本的方法;尽心尽力耕田做事...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林则徐父母的教子之道
林则徐生长在福建一户贫困的塾师家庭。其父林宾日原名林天翰,是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穷秀才;其母陈帙又名文华,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知书达理,为人贤惠,颇有见识。林则徐的父母共生养十个子女,长子鸣鹤不幸早逝,林则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一个本来就贫寒的家庭,又加上多子女,其困苦可想而知。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林宾日幼年因生活不继而失学,直到十三岁时才读书。但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在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心力交瘁,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终于在二...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六岁儿子。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姚母教子
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二十三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乾隆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乾隆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接受的家庭诚信教育。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有一年,朝廷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六尺巷”的故事
据《桐城县志》等记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给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蘸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把信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一代廉吏于成龙
清代贤臣中,论清廉,于成龙当属第一。于成龙由下江防道调任福建按察使,乘船前往福建。快要开船时,他让手下人买了好几担萝卜。送行的人笑道:“你买这么多不值钱的萝卜干什么?”于成龙答:“我沿途的饮食,就全靠这些萝卜了。”还有一次,于成龙从直隶到江宁赴任,与幼子同行,父子俩租了一辆驴车,每人带数十文钱,途中自己掏钱住旅店,而不住公家的驿馆。他在江南担任总督的时候,每天只吃青菜,江南人因此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的仆人因家中没有茶叶,便每天采摘衙门后院的槐树叶泡水喝,以至把槐树叶都摘光了。于成龙的儿子们,冬天只穿短衣或木棉袍...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刘必显父子严格家教
刘必显(刘墉曾祖)家教很严,提出“崇惇厚、黜浮华”,他“教其子,每不称意即挞之”。刘棨(刘墉祖父)不仅继承了刘必显的这一切,而且“益严乎子孙”。孩子六岁,就要到外面去读书,而不是依偎于父母膝前撒娇。他要求子孙“出于跬步无敢嬉戏”,培养孩子的稳重大方气质,长大后“被服食饮,比于寒素”。前面是讲在学业上向高标准看齐,后面则是说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战无不胜。“读书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专心读书,谨慎交友,以保事业有成。刘棨生了十个儿子,其中八子都中过举,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过进...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杨瞻诚信无私
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而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的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放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王重光忠勤报国
王重光出身新城王氏家族,他的家训是:“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在新城王氏家族中,每一个人必须存有道义的心,每一个人必须做道义的事,每一个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读书人,每一个人说的话必须是读书人的话。从此,“道义、读书”四字便成为新城王氏的家风。“忠勤报国”是新城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王重光对“道义”家风的实践。王重光是王渔阳的高祖,也是家族从诸城迁徙到新城后出现的第一个进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王重光任贵州布政司参议。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紫禁城...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唐伯虎学画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师从当时著名画家沈周。转眼一年过去了,唐伯虎画技大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大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气。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觉得比起老师的画来自己的也毫不逊色,从老师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他还拿出自己的画作请老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画艺。沈周老师知道他的心思,既没有强留他,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宋濂谨守诚信
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宋濂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借来看;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诚实守信,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他,他因而得以遍览群书。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时值隆冬腊月,北风呼啸,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仍然坚...
-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九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岳家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