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明代小品文有什么特点?
明代小品文有什么特点?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起源于秦汉,盛行于晚明。明朝万历年间,以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反对当时文坛上的复古运动,提倡“性灵说”,主张书写身边事,心中情,短小隽奇,活泼自由的散文,这类散文被称为小品文。小品文题材广泛,有的描写风景,有的杂记琐事,“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小品文的兴盛,不仅是散文发展的结果,也是“公安”“竟陵”等文学流派进行文学革新的产物。它的主要作家有三袁、张岱、徐宏祖、王思任、祁彪佳等。晚...
-
科举考试取得怎样的成绩才叫状元及第?
科举考试取得怎样的成绩才叫状元及第?状元及第,即中状元,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考得进士第一名,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其时进士排名不分先后,没有状元一说。到唐朝,科举考试开始正式化,士子先在地方考中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后,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进一步考取进士,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之所以称为“状元”,据说是因为进京考试的贡生先要到礼部填写包括自己的身世和近况的个人资料,名曰“书状”,或者“投状”。因此后来考得进士第一名的就是这些“投状”中的第一名,故称之为“状元”,或者“状头”。唐代的...
-
什么样的人称榜眼、探花?
什么样的人称榜眼、探花?“榜眼”是古时人们对科举考试中第二名进士的称呼。在北宋之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原因是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如其两眼。到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探花”一词则比“榜眼”出现得早,在唐代便有,但其时并非进士第三名的意思。唐代中进士者会游园庆祝,并举行“探花宴”。由进士中的年龄最小者作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这本是一种娱乐。至北宋末年,“探花”成为进士第三名的专门称呼。“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种俗称,...
-
童试与乡试分别指什么?
童试与乡试分别指什么?童试并非正式的科举考试,而是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考试。其在唐宋时称县试,明清时称郡试。清代的童试3年举行2次。童试总共分3个阶段,分别为县试、府试和院试。其中,县试一般由本县知县主持,考试内容为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方可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知州主持,考试内容与县试差不多,合格者参加院试。院试由主管一省教育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就是秀才了,也叫“生员”,秀才便具有了到政府公立学校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乡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每3年举行一次,遇皇家有喜事则...
-
古代怎样通过八股文取士?
古代怎样通过八股文取士?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嬗变期。首先,从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考试制度的严谨、报考人数以及录取数量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繁盛期。但同时,在繁盛的表面之下,其通过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却又使科举考试进入了僵化与没落期。股,即对偶之意。所谓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是一种说理的韵体赋文,有严苛的程式要求。在格式上,要求考生严格遵循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种死板的结构模式,并且要求句与句之间要讲究对偶,整篇文章的字数也是严格限定,不得增减一字。另外,其命题也陈旧不...
-
贤良方正是什么意思?
贤良方正是什么意思?“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个科目之一。“贤良”意为有才德,“方正”意为正直。贤良方正属于汉代察举制度中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下诏云:“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可见,朝廷选拔这类人才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其对统治者的政治得失提出意见,类似于后来的御史和谏官。选拔上来的贤良方正并不一定授官,只有其中表现比较优秀的,主要是有见识,能够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意见的,朝廷才会授予官职。汉武帝时,又下诏令官员举荐“贤良”“贤良文学”。各时名称不一,但其性质相同,后来的历代也经...
-
征辟制度是怎样选官的?
征辟制度是怎样选官的?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皇帝不经举荐,直接征召民间有名望的人才入朝为官称为征;高级官员直接召集有才能的人充任幕僚称为辟。汉代时,人才选拔制度比较灵活,不仅皇帝可以直接提拔人才,中央高官三公九卿以及地方上的州牧、郡守等官员,均可自行征聘僚属,委以官职。皇帝征辟的人才,一般授予“博士”或“侍诏”的称号;官员征辟的人才,则一般称为掾吏。博士、侍诏和掾吏往往要经过一段政治历练,方可担任职务。总体上,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补充。实际上,征辟是战国时养士的遗风。受战国时代养...
-
古代的笞刑只打屁股吗?
古代的笞刑只打屁股吗?“笞刑”是一种抽打犯人身体的刑罚,一般只打屁股不打背,并且对于施刑用的竹板也有详细规定。那么这个刑罚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只打屁股不打背又是谁规定的呢?先秦时期,五刑为墨、劓、剕、宫、辟,都是破坏人体器官的残忍刑罚。到了汉朝,统治者有感于前朝统治者因严刑峻法灭亡的教训,制定了新五刑,就是人们常说的笞、杖、徒、流、死五种。笞是其中最轻的一种,汉以前虽然也有,但并非主要的刑种。汉文帝时实行刑法改革,笞刑从此成为常用的刑种。但最初的笞刑并不规范,笞打什么部位、用什么刑具、怎样施刑,都没有严格的规定,笞数...
-
古代为什么要选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为什么要选午时三刻行刑?我们常听说“午时三刻问斩”问斩,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呢?这就要从古人的时辰划分说起。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午时”大约在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则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认为,杀人毕竟是件“阴事”,就算被杀的人真的罪有应得,他的鬼魂也会前来纠缠,会对法官、监斩官、行刑刽子手不利,而在阳...
-
为什么把砍头叫做枭首?
为什么把砍头叫做枭首?为什么古人将砍头叫做“枭首”呢?这种刑罚和枭有关系吗?传说,枭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食肉鸟,羽色黑褐,头上长着两根上翘于天的白色羽毛,和猫头鹰极为相似。由于它在出生后会把父母吃掉,只剩一个头颅,因而被古人认定为天下第一狠毒凶险的动物。所以,古人有“枭雄”“枭将”“毒枭”“枭首示众”等说法。“枭雄”为雄霸一方的王者,“枭将”是战场上能征善战的人,“毒枭”为手段狠毒异常的人,“枭首示众”则是把人的脑袋砍下来并悬挂于高竿上警示世人。可是,枭在出生后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父母呢?在母枭孵化小枭的时候,由于没...
-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周礼》。一般解释为“庶人没有资格接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那么在古代是否真的“刑不上大夫”,它得到真的贯彻和执行了吗?“大夫”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官衔的一种品级,当时分为卿、大夫、士三个级别。每级又分为上、中、下。如上大夫就是“大夫”中职位最高的。在古代,官员犯罪,尤其是牵涉到官和民的诉讼中,“刑不上大夫”体现得很充分。例如百姓杀了官,是杀头的大罪,相反,皇室、官员杀死了百姓或奴婢则可能只是“杖责五十”。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是人与人...
-
历史上真有午门斩首吗?
历史上真有午门斩首吗?古装戏中,大臣得罪了皇帝,皇帝一生气,便下令将其“推出午门斩首”。那么“午门”究竟是指什么地方,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制度吗?“午门”在历代宫殿沿革中都存在。紫禁城中午门为正门,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因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