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改写历史的史前文明

    改写历史的史前文明

    位于黑海之滨的保加利亚城市瓦尔纳,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它有着连绵数里的沙地海滩,是东欧著名的避暑胜地。这座海港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建于公元前572年。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个估计太保守了。瓦尔纳的历史确切些说,已有6000多年!这座古城重现于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亚的文明发展史大大提前,并使之可与苏美尔、埃及、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历史观的这一重大变化,却是由现实生活中一件极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1972年秋天,瓦尔纳城郊一家工厂的一位名叫雷科·马里诺夫的拖拉机驾驶...

    历史知识 2022-11-26 157 0
  • 洪荒时期的文明之谜

    洪荒时期的文明之谜

    按照通常的规律,文明的呈现是复合的整体。这意思是说,复活节岛上不应当仅仅只有这些巨石人像,而应当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文字等文明产物。据罗格文等的回忆录介绍,当他们登上复活节岛时,曾在石人像附近发现大量刻满奇异象形文字的木板。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于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象形图案更超于符号特征。它的笔触的粗细、深浅,似乎都表示着某种含意,而且整个如同密码似的书写排列方式,都仿佛表现出某种波动般的节律感。由于后来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这种为复活节岛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烧...

    历史知识 2022-11-26 135 0
  • 明代小品文有什么特点?

    明代小品文有什么特点?

    明代小品文有什么特点?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起源于秦汉,盛行于晚明。明朝万历年间,以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反对当时文坛上的复古运动,提倡“性灵说”,主张书写身边事,心中情,短小隽奇,活泼自由的散文,这类散文被称为小品文。小品文题材广泛,有的描写风景,有的杂记琐事,“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小品文的兴盛,不仅是散文发展的结果,也是“公安”“竟陵”等文学流派进行文学革新的产物。它的主要作家有三袁、张岱、徐宏祖、王思任、祁彪佳等。晚...

    历史知识 2022-11-25 251 0
  • 什么样的人称举人?

    什么样的人称举人?

    什么样的人称举人?“举人”一词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宋代,举人方才成为乡试考中者的称呼。但宋代的举人只是具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机会,并无做官机会。并且,举人的资格仅是一次性的,如果在接下来的会试中没有被录取,则参加下次科举时,还要重新参加乡试,再次取得举人资格方可参加会试。而到了明清时代,举人的含金量才高起来,进退都比较从容。进,可参加京城会试,乃至殿试,向进士出身冲刺,且举人资格终身有效,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可直接参加会试;退,举人则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旦朝...

    历史知识 2022-11-24 134 0
  • 什么样的人称进士?

    什么样的人称进士?

    什么样的人称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部分,同时也最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明清时期...

    历史知识 2022-11-23 109 0
  • 科举考试取得怎样的成绩才叫状元及第?

    科举考试取得怎样的成绩才叫状元及第?

    科举考试取得怎样的成绩才叫状元及第?状元及第,即中状元,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考得进士第一名,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其时进士排名不分先后,没有状元一说。到唐朝,科举考试开始正式化,士子先在地方考中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后,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进一步考取进士,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之所以称为“状元”,据说是因为进京考试的贡生先要到礼部填写包括自己的身世和近况的个人资料,名曰“书状”,或者“投状”。因此后来考得进士第一名的就是这些“投状”中的第一名,故称之为“状元”,或者“状头”。唐代的...

    历史知识 2022-11-23 120 0
  • 什么是朝考?

    什么是朝考?

    什么是朝考?朝考是清代针对新科进士进行的用以作为分配官职的参考的考试。清代时,给新科进士们安排官职时,朝廷并不简单根据他们的殿试成绩,而是要对他们再进行一场考试。这场考试一般在保和殿进行,由皇帝特派大臣监考并阅卷。其内容经常有所变化,无外乎论疏、奏议、诗赋等,与科举考试差不多。乾隆年间,爱作诗的乾隆曾要求新科进士们作一首诗,并且不准多作。朝考成绩分列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称为朝元。吏部官员根据新科进士的朝考成绩并结合以前会试、殿试成绩对他委以官职,其中综合最优秀者委以庶吉士(短期职务,升迁潜力很大,有“储相”之称...

    历史知识 2022-11-23 86 0
  • 什么样的人称榜眼、探花?

    什么样的人称榜眼、探花?

    什么样的人称榜眼、探花?“榜眼”是古时人们对科举考试中第二名进士的称呼。在北宋之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原因是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如其两眼。到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探花”一词则比“榜眼”出现得早,在唐代便有,但其时并非进士第三名的意思。唐代中进士者会游园庆祝,并举行“探花宴”。由进士中的年龄最小者作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这本是一种娱乐。至北宋末年,“探花”成为进士第三名的专门称呼。“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种俗称,...

    历史知识 2022-11-23 66 0
  • 什么是殿试?

    什么是殿试?

    什么是殿试?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最早由武则天设置,但并没有形成制度。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出现科考官员结派的“牛李党争”的教训,在原来两级考试的基础上又加了一级由自己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样,取士的最终决定权便转移到了皇帝手中,新科进士都变成了“天子门生”。这便有效地防止了官员尤其是宰相利用科举考试认门生,进而结党营私的事情。自此,殿试制度确定下来,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了会试的贡士。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

    历史知识 2022-11-23 74 0
  • 什么是会试?

    什么是会试?

    什么是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第一场国家级的考试,考生们的对手不再局限于本省之内,而是和全国范围内的才俊们展开角逐。因为会试之后的殿试基本上只是排定名次,不再淘汰,因此会试可以说是一场选拔进士的考试。明清时期的会试每3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在乡试次年举行。如遇乡试开恩科,则会试同样随着在次年开恩科。会试只有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主、副考官均由皇帝钦点。因为由礼部负责主持,又在春天举行,因此又称“礼闱”或“春闱”。会试考3场,每场3天。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了贡士,基本上就是未来的进士了。明初只按...

    历史知识 2022-11-23 80 0
  • 童试与乡试分别指什么?

    童试与乡试分别指什么?

    童试与乡试分别指什么?童试并非正式的科举考试,而是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考试。其在唐宋时称县试,明清时称郡试。清代的童试3年举行2次。童试总共分3个阶段,分别为县试、府试和院试。其中,县试一般由本县知县主持,考试内容为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方可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知州主持,考试内容与县试差不多,合格者参加院试。院试由主管一省教育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就是秀才了,也叫“生员”,秀才便具有了到政府公立学校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乡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每3年举行一次,遇皇家有喜事则...

    历史知识 2022-11-23 138 0
  • 古代怎样通过八股文取士?

    古代怎样通过八股文取士?

    古代怎样通过八股文取士?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嬗变期。首先,从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考试制度的严谨、报考人数以及录取数量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繁盛期。但同时,在繁盛的表面之下,其通过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却又使科举考试进入了僵化与没落期。股,即对偶之意。所谓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是一种说理的韵体赋文,有严苛的程式要求。在格式上,要求考生严格遵循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种死板的结构模式,并且要求句与句之间要讲究对偶,整篇文章的字数也是严格限定,不得增减一字。另外,其命题也陈旧不...

    历史知识 2022-11-23 71 0
  • 什么是翻译科?

    什么是翻译科?

    什么是翻译科?翻译科是清代才有的科举考试科目。翻译科的报考者限于满族人以及八旗军中的蒙古人和汉人(清政府后来以满族人八旗为核心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考试时,能将满文译为汉文,并以满文写文章者,为满洲翻译;能将满族人翻译为蒙文者,则为蒙古翻译。顺治时期,翻译科仅录取秀才;雍正时,开始录取翻译举人;乾隆时则辞进士出身。满文翻译可以到六部任职,乃至成为候选翰林,前途无量。蒙古翻译则分配到清代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任职。简而言之,翻译科的设置是清代在科举中优待满族人的诸多不公平举措之一。但即使是为满族人量身定做的进身之...

    历史知识 2022-11-23 58 0
  • 什么是武科?

    什么是武科?

    什么是武科?科举考试一开始并无武举,武则天时,为选拔册封武将,培养为自己的势力,首开武举。其后武举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部分,考试的侧重点历代有所变化。唐代武举主要考骑射、步射、举重、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貌也作了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因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以文立国”的国策,武举考试除考武力外,还要“副之策略”。武艺考“步射”、“骑射”两场,合格后再参加文化考试,考一些诸如兵法、布局类的知识等。总体上以武艺为主,以策略为辅。元朝科举制度兴废不常,没有武举制度。到了明代,则更进一步,武举考试以考察谋略...

    历史知识 2022-11-23 53 0
  • 翰林院是什么机构?

    翰林院是什么机构?

    翰林院是什么机构?翰林院初建于唐代,最有学问者方有资格入中,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翰林刚开始只是作为皇帝顾问,后在皇帝身边待多了,权力也逐渐大起来。安史之乱后,翰林学士作为皇帝信得过的近臣,逐渐开始分割宰相之权,乃至后来的宰相经常从翰林学士中挑选。唐后,有时名称小有变动,翰林院这个机构本身为历代所沿设。宋代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明代翰林院虽名义上仅是五品衙门,其权力却发展至顶峰,尤其由翰林学士入值的文渊阁,是明朝的权力枢纽机构,其头目内阁首辅则是事实上的宰相。清代翰林...

    历史知识 2022-11-23 125 0
  • 什么是明经科?

    什么是明经科?

    什么是明经科?明经科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唐代根据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需求,设置了众多的考试科目,考生可根据自己特长自由选报。因进士科比较难考,录取率低,不太自信的考生一般便报考明经科,明经科题相对简单,先是贴文,主要考察考生的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接下来也有少量的策论,类似于现在的论述题。明经科录取率颇高,达到1/10左右,考中称为及第,便有了做官机会。宋初仍开有明经科,后王安石担任宰相后,认为明经考试空乏无益,不切实用,废之。...

    历史知识 2022-11-23 316 0
  • 什么是制科?

    什么是制科?

    什么是制科?唐代科举在常设的常科之外,又有非常设的制科。制科又称大科、特科,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临时下诏安排考试,具体科目和结束时间均不固定,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选拔某一类特殊人才。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官员和布衣主要觉得自己有自信,均可自荐应考。后限制逐渐增多,需公卿推荐方可应考;布衣还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制科考试虽然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往往也能获得不错的官职,但总体而言,在唐人眼中非是正途,在官场遭到轻视。唐代制科比较盛行,宋代渐趋衰微,整个宋代仅录取41人而已。至元、明,制科完全废弃。清代时,制科又开始设立,...

    历史知识 2022-11-23 155 0
  • 什么是常科?

    什么是常科?

    什么是常科?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总体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即是常设的、有固定日期的考试科目。具体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其中明法(考法律知识)、明算(考数学知识)等绝大多数科目不为人们所重视;秀才一科,则难度极高,很少有人敢报名,逐渐废弃。诸常科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其中明经是考察考生对于儒经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进士则主要考诗赋和策论,对考生的文学才能和政治见识有相当高的要求。明经科相对简单,录取率也高,达到十分之一;而进士科则非常难,录取率仅有六十分之一,因此时有“三...

    历史知识 2022-11-23 107 0
  • 什么是进士科?

    什么是进士科?

    什么是进士科?进士科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隋炀帝时初设进士科,到唐代时,在多达50多种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被读书人视为科举正途。其考试内容,刚开始为时务策五道,另外帖一大经(当时将《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小经),即5个关于时事政治的论述题,另外则是考察其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为考察考生对学问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加两篇诗赋,这对考生的文学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诗赋本对个人灵感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考场上强迫考生做诗赋,效果并...

    历史知识 2022-11-23 434 0
  • 什么是恩科?

    什么是恩科?

    什么是恩科?恩科,顾名思义,是于常规科举考试之外因皇家开恩而举行的考试。恩科首开于宋代,当时对于屡试不第又有些才能的考生,允许他们在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为表示皇恩浩荡,朝廷对这类考生的录取率很高,甚至有时会出现在常规的状元之外另有恩科状元的情况。不过恩科并不经常举行。元代科举制度时断时续,更无恩科。明代沿用宋代恩科制度,不过开科不多。到清代,恩科制度起了不小的变化,针对的对象不再是个别考生,而是全体考生。按常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清代恩科即是在皇家遇到喜庆之事(皇帝娶妻、册封太子、过大寿等事)时,特别加...

    历史知识 2022-11-23 142 0
  • 什么是科举制?

    什么是科举制?

    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自隋至清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中国官员的来源,先是经过商周时期的世袭制,后又经历汉代的举荐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均因其弊端而终止。至科举制,才算固定下来,成为中国长时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大体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发端、完善到僵化的历程。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初建时期,当时的隋文帝鉴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适用,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收到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度。但科举制度尚未建立完善,隋朝便亡;至唐代,科举制度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根据朝廷需...

    历史知识 2022-11-23 121 0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最早由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所创。三国时期,一方面由于乱世之中的士人大多流离失所,主要凭借宗族乡党评价的汉代举孝廉制度在操作手段上已经不太现实;另一方面,曹操为加强政府对人才选拔的控制力,采取了下派专门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历史知识 2022-11-23 45 0
  • 何谓举孝廉?

    何谓举孝廉?

    何谓举孝廉?举孝廉可以说是汉代在继承战国及秦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出来的一套人才选拔方式。汉武帝时,鉴于郎官制度的人才选择面过窄和早期察举制的不定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了举孝廉制度。举孝廉事实上是察举制度的一种,因为汉代推崇儒家的孝道,它规定各地郡守每年要向朝廷推荐孝者、廉者各一人,作为国家人才,后来统称为孝廉。孝廉举至中央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作为皇帝的侍从。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考察其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使之熟悉行政事务。孝廉在宫里待几年后,一般便能被任命到地方上做官或者留在中央任职。...

    历史知识 2022-11-23 294 0
  • 贤良方正是什么意思?

    贤良方正是什么意思?

    贤良方正是什么意思?“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个科目之一。“贤良”意为有才德,“方正”意为正直。贤良方正属于汉代察举制度中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下诏云:“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可见,朝廷选拔这类人才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其对统治者的政治得失提出意见,类似于后来的御史和谏官。选拔上来的贤良方正并不一定授官,只有其中表现比较优秀的,主要是有见识,能够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意见的,朝廷才会授予官职。汉武帝时,又下诏令官员举荐“贤良”“贤良文学”。各时名称不一,但其性质相同,后来的历代也经...

    历史知识 2022-11-23 157 0
  • 什么是察举制度?

    什么是察举制度?

    什么是察举制度?察举制度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终结,秦还未建立起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短世而亡。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来源。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具体分为两科,一为常科,即定时定人数举荐;二为特科,并不定期,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其中,常科是由各地郡守每年向朝廷举荐孝者、廉者各一名,后来统一称为孝廉;特科则具体包括贤良文学、明经、有道、贤良方正、敦厚、明法、阴阳灾异等名目繁多的诸科。另外,秀才刚开始为特科...

    历史知识 2022-11-23 48 0
  • 征辟制度是怎样选官的?

    征辟制度是怎样选官的?

    征辟制度是怎样选官的?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皇帝不经举荐,直接征召民间有名望的人才入朝为官称为征;高级官员直接召集有才能的人充任幕僚称为辟。汉代时,人才选拔制度比较灵活,不仅皇帝可以直接提拔人才,中央高官三公九卿以及地方上的州牧、郡守等官员,均可自行征聘僚属,委以官职。皇帝征辟的人才,一般授予“博士”或“侍诏”的称号;官员征辟的人才,则一般称为掾吏。博士、侍诏和掾吏往往要经过一段政治历练,方可担任职务。总体上,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补充。实际上,征辟是战国时养士的遗风。受战国时代养...

    历史知识 2022-11-23 72 0
  • 什么是世卿世禄制?

    什么是世卿世禄制?

    什么是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这些官员都有一定的封地,他们在对自己的上一级领主负责的同时,在...

    历史知识 2022-11-23 177 0
  • 象刑是一种什么刑?

    象刑是一种什么刑?

    象刑是一种什么刑?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中,海丝特·白兰在丈夫两年生死不明、杳无音讯的情况下,与丁梅斯代尔牧师相爱,并生下了女儿小珠儿。由于私自相爱,海丝特被判“通奸罪”,衣服上被强制绣上一个红字“A”。这红字“A”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意味着一个人被同类永久地、彻底地抛弃。那么,象刑是一种怎样的惩罚,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这种刑罚呢?部分人士认为,“象刑”在上古时代就是象征性的刑罚,即用“画衣冠、别章服”的办法来代替肉体刑罚,以此达到惩戒的目的。也有人认为,上古时代根本就没有肉刑,只有“象刑”。因为那时的老百姓根本...

    历史知识 2022-11-18 71 0
  • 古代的笞刑只打屁股吗?

    古代的笞刑只打屁股吗?

    古代的笞刑只打屁股吗?“笞刑”是一种抽打犯人身体的刑罚,一般只打屁股不打背,并且对于施刑用的竹板也有详细规定。那么这个刑罚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只打屁股不打背又是谁规定的呢?先秦时期,五刑为墨、劓、剕、宫、辟,都是破坏人体器官的残忍刑罚。到了汉朝,统治者有感于前朝统治者因严刑峻法灭亡的教训,制定了新五刑,就是人们常说的笞、杖、徒、流、死五种。笞是其中最轻的一种,汉以前虽然也有,但并非主要的刑种。汉文帝时实行刑法改革,笞刑从此成为常用的刑种。但最初的笞刑并不规范,笞打什么部位、用什么刑具、怎样施刑,都没有严格的规定,笞数...

    历史知识 2022-11-18 50 0
  • 古代为什么要选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为什么要选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为什么要选午时三刻行刑?我们常听说“午时三刻问斩”问斩,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呢?这就要从古人的时辰划分说起。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午时”大约在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则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认为,杀人毕竟是件“阴事”,就算被杀的人真的罪有应得,他的鬼魂也会前来纠缠,会对法官、监斩官、行刑刽子手不利,而在阳...

    历史知识 2022-11-18 62 0
  • 为什么把砍头叫做枭首?

    为什么把砍头叫做枭首?

    为什么把砍头叫做枭首?为什么古人将砍头叫做“枭首”呢?这种刑罚和枭有关系吗?传说,枭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食肉鸟,羽色黑褐,头上长着两根上翘于天的白色羽毛,和猫头鹰极为相似。由于它在出生后会把父母吃掉,只剩一个头颅,因而被古人认定为天下第一狠毒凶险的动物。所以,古人有“枭雄”“枭将”“毒枭”“枭首示众”等说法。“枭雄”为雄霸一方的王者,“枭将”是战场上能征善战的人,“毒枭”为手段狠毒异常的人,“枭首示众”则是把人的脑袋砍下来并悬挂于高竿上警示世人。可是,枭在出生后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父母呢?在母枭孵化小枭的时候,由于没...

    历史知识 2022-11-18 88 0
  • 怎么理解春秋决狱?

    怎么理解春秋决狱?

    怎么理解春秋决狱?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和道德的国家,传统伦理观念也必然会反映到法律制度上。这便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不是字面理解的“在春秋两季审理案件”,而是一项法律裁判的原则。《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所谓“春秋决狱”便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决狱主要是根据案件的事实,并同时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如果他的动机是好的,那么一般要从轻处理,甚至可以免罪。如果动机是邪恶的...

    历史知识 2022-11-18 57 0
  •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周礼》。一般解释为“庶人没有资格接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那么在古代是否真的“刑不上大夫”,它得到真的贯彻和执行了吗?“大夫”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官衔的一种品级,当时分为卿、大夫、士三个级别。每级又分为上、中、下。如上大夫就是“大夫”中职位最高的。在古代,官员犯罪,尤其是牵涉到官和民的诉讼中,“刑不上大夫”体现得很充分。例如百姓杀了官,是杀头的大罪,相反,皇室、官员杀死了百姓或奴婢则可能只是“杖责五十”。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是人与人...

    历史知识 2022-11-18 68 0
  • 历史上真有午门斩首吗?

    历史上真有午门斩首吗?

    历史上真有午门斩首吗?古装戏中,大臣得罪了皇帝,皇帝一生气,便下令将其“推出午门斩首”。那么“午门”究竟是指什么地方,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制度吗?“午门”在历代宫殿沿革中都存在。紫禁城中午门为正门,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因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

    历史知识 2022-11-18 63 0
  • 古代法律叫什么?

    古代法律叫什么?

    古代法律叫什么?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和秩序的体现。但是,中国古代虽然律例众多,也有“法”的概念,但却没有“法律”一词。那么古代法律叫什么,“法”字又该如何理解?“法”之古体字写作“灋”,东汉许慎所著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如此解析:“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以水为旁,喻法应“平之如水”;“灋”字中的“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亦作“獬豸”,此神兽,性中正,辨曲直,故而“古者决讼,令触不直”,“有罪触,无罪则不触”。这反映了上古时代信奉神明裁判,又反映了“法”代...

    历史知识 2022-11-18 25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