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
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生平及故事)
朱熹的教育生涯朱熹(1130~1200)南宋教育家、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一生主要的活动是从事教育工作,从19岁登进士第到69岁罢官还乡,50年间只做过14年的地方官,担任过40余天的宋宁宗(赵扩)的侍讲,其余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于私人讲学。即使是在做官期间,他也“职兼学事”或“时诣学校,训诱诸生”,一边从政,一边教书。他曾先后创办过同安县学,复建白鹿洞书院,修复岳麓书院,并到处鼓励设置州县学。他亲自教过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门弟子达千人之多...
-
陈崇:创立史上最早的教育书堂(陈崇生平及故事)
东佳书堂,坐落在唐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之左20里处的东佳庄(今江西省德安县傅山下)。它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书院,亦名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这座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学校完备体制书院的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人陈崇(生卒年不详)。陈崇,字克尊,系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乃唐末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家长。崇掌族权28年之久,朝廷曾赠以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国等荣誉称号,业赐紫金鱼袋。实授江州长史、助教等职。陈氏,受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
柳宗元:交以为师(柳宗元生平及故事)
柳宗元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柳镇为下级官吏,为人正直,富有学识,善结交朋友;其母卢氏,慈爱勤劳且喜读书。因此柳宗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4岁开始识字,12~13岁已能写出颇有水平的文章,并立下宏伟志向。21岁考中进士,26岁又考取了博学宏词科。早年热心于文学,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广事交游,显示出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才华。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等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王还发起的“永贞革新”,力图...
-
韩愈:“师道说”与“业立说”(韩愈生平及故事)
韩愈的教育活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他为昌黎先生。他的著作集也被称作《韩昌黎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虽大乱已经过去,但封建割据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他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教、道教,提出以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教的“法统”。他强调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发扬儒学传统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儒学所维护的“三纲五常”作为治国、修身、论事的最高原则,...
-
李渤:白鹿先生与书院教育(李渤生平及故事)
李渤(773~831),字溶之,唐代学者。白鹿洞书院的著名奠基者。他为人资性颖锐,且不求仕进,刻志于学。唐德宗贞元年间,与仲兄李涉皆隐于庐山,读书、交游于五老峰一带。李渤在其居处曾畜养白鹿一头,相当驯顺,行常自随,并能听从驱使,入市沽酒,传递信件。所以,这头白鹿就被当地山村居民奉为神鹿,并将李渤称之为白鹿先生,将他居住的山谷称之为白鹿洞。李渤隐居白鹿洞时的作为,在《新唐书·李渤传》中略有记述。传云:“渤与仲兄李涉皆隐庐山。尝以列御寇拒粟,其妻怒,是无妇也;乐羊子舍金,妻让子,是无夫也。乃摭古联德高蹈者,以楚接舆、老...
-
颜之推:“早教”与“晚学”(颜之推生平及故事)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约531~590)字介,梁朝金陵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早年得到家庭传授儒学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且长于写作,词情典丽。他曾在南朝的梁朝和北朝的齐朝做官,齐亡以后又做隋朝的学士。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国之变,历仕四朝之官,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因而深怀忐忑之虑。颜之推是当时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虽然没有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但在晚年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鼓励子孙继承家业,扬名于世,他写了《颜氏家训》20篇。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
-
王充:学之乃知,不问不知(王充生平及故事)
王充与《论衡》王充(约27~100),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寒微,先祖“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他6岁开始认字读书,8岁进家乡书馆学习,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有惊人的记忆力,被送去洛阳太学深造。因无钱购书,常在洛阳书店里读书,还求教于当时的名儒班彪,造就了牢固的学问根底。成年以后,曾做过一些小官,都是地位不高的从属职务,后与上司意见不合而辞职,“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以教书为生。他一生淡漠功名富贵,不肯向权贵折腰,甘守贫困,正气浩然,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王充所处...
-
董仲舒:以教化为大务(董仲舒的生平及故事)
董仲舒其人其书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西汉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他出生于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家有大批藏书的富人家庭。自幼勤读儒学,“三年不窥园”,连家里的花园看也不看,专心向学,经常骑的马不去分辨雌雄,他喜钻研书本,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中年收徒讲学,“下帷讲诵”,讲学时,挂上一幅帷幔,他在帷幔里边讲,学生在帷幔外边听。招的学生多了,有时就叫他的得意门生转相传授。他的声誉大,汉景帝时,他因专精《春秋》经而被选任为博士,但汉景帝崇尚黄老道家学说,朝廷不太重视他,...
-
荀子:学不可以已(荀子的生平及故事)
荀子与《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今山西南部)。生卒年不详,他的政治、学术、教育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位儒家大师。荀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曾像孔孟一样周游列国,他曾到过赵、齐、楚、秦等国进行政治、学术、教育活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比较发达,学术和文化教育活动也很活跃。当时天下名士曾云集齐国的稷下(齐国国都临淄西门叫稷门),多达70余人,学生最盛时曾达数百千人之多。传说孟子曾两次去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一直到战国末都还存在。荀子年轻时即在这个著名的东...
-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的生平及故事)
孟母三迁与断织劝学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前372~前285)邹国人。邹国是与鲁国邻近的一个小国,地点在现在的山东省邹县。孟轲父早死,小时由孟母教养。孟母很注意对孟轲的教育。传说孟家先住在坟墓附近,孟轲小时候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孟母惟恐这样下去对孟轲产生不良的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于是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使他便于学习礼仪,孟家最后定居下来了,这就是流传很久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据传孟轲小时候,读书不努力,贪玩好耍。有一天孟母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孟轲说...
-
墨子:科技教育(墨子的生平)
墨子与《墨子》当孔子坟墓上的树木逐渐长成的时候,鲁国又诞生了一个抱有同样救世精神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就是墨子。墨子姓墨名翟,其生卒年难以确考,约在孔子逝世之后,有人说大约在公元前468~前376年。他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当过木匠,造过车子,技术与公输班齐名。他开始也是学习儒家的一套思想,后认为儒家重礼厚葬,劳民伤财,妨害生产,逐渐变成为儒家的批判者,并创立了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学派——墨家学派。他崇尚勤俭,并且身体力行。他和他的门徒穿草鞋,著布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为了阻楚攻宋,他自备干粮,连续走了10天...
-
老子:自然教育(老子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生平事迹不很清楚,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但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历乡曲仁里人。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管理图书的官吏。在他老年的时候,失去官职,西去秦国。当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长官令尹喜请他著书,出关前留下一部《道德经》,也叫《老子》。后来的人也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
-
孔子:万世师表(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的祖先也是宋国的贵族,他是宋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孔丘就是按这种方式姓孔的。公孙嘉在宋国贵族内部的倾轧中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传了五代,即到孔丘。孔丘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的下级武官,以力士闻名。传说孔纥有9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还是残疾人,走路一瘸一拐的,孔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新娶的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了儿子,孔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
-
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学习方法分享:“善假于物”学习法【效率】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一书是他专门论学的著作。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其中六篇为其弟子记述。“善假于物”学习方法就记载于《荀子》之中。“善假于物”学习法,是指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客观条件,并把这些当作工具,利用它们去获得更新更多的知识一个人在学习时,能够充分利用获得知识的各种有利条件,善于借助外物学习,就会加快成才的进程。萄子在《劝学》中论述“善假于物"学习法的重要性和显著效果说:我曾经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
-
中国教育家魏书生学习方法分享:四遍八步学习法【效率】
中国青年教育学家魏书生,是辽宁盘锦实验中学的校长、特级教师。魏书生渊博的知识,是靠他刻苦自学得来的。他在《自学方法漫谈》中说:“到今天,我已经曲曲折折地走完了二十年的自学道路,惟其路远漫长,才更觉成果的微不足道。”他总结并指导学生实践的“四遍八步”学习法,受到学生、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四遍八步学习法,是通过跳读、速读、细读、精读几个步骤来读懂文章的读书学习方法。魏书生在《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一文中具体介了这方法,E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一、读总体的语文书。二、读一本语文书。三、读一类课文。四、读一篇课文。四遍八步学习...
-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习方法分享:八个顾问学习法【效率】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刻苦学习中总结出了“八个顾问"学习法。“八个顾问”学习方法,是指在读书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求,带着问题去读书。多动脑、多思考、多发问,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想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要问。因为“问"是读书的向导,思考的起点。有了问题就要动脑去思考,而且要做到不耻下问,直到问题解决为止。陶行知曾写过一首题为《八个顾问》的诗。诗中写道:“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
-
孙绍振喜马拉雅开课讲授中外古诗词:《孙绍振:教你读懂古诗词》
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喜马拉雅继推出“在家上学”频道后,整合旗下优质教育资源,推出覆盖统编教材、国学科学启蒙等领域的精品课程。3月13日,喜马拉雅上线了《孙绍振:教你读懂古诗词》,课程总计80讲。孙绍振不仅会以不同的诗歌主题作为切入点,对唐诗宋词进行赏析,同时还将以外语原音带听众体会西方诗歌原意,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学及社会背景出发,深刻剖析中西方诗歌及背后的文化差异。孙绍振是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专家,作家莫言的恩师。莫言曾这样评价孙绍振:“孙老师在课堂上跟我们讲唐诗、宋词,他的讲授,对我文学语言的改...
-
孔子学习方法:学思习行学习法
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了。他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删许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一生勤奋好学,暮年更加刻苦。他读《易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易经》是一部古书,十分深奥。孔子研究这部书时已是晚年,但他仍然爱不释手,手不释卷。他白天刻苦攻读,晚上还坚持乘烛夜读。一遍不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把穿竹简(古时用来写字的竹板)的牛皮带磨断了好几次。后人把这个故事编成一句成语"书编三绝"(韦是皮革,绝是断的意思),...